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课程内容-电子教案
授课内容 | 第一章 动物营养原理 第五节 矿物质与动物营养(二) 第六节 维生素与动物营养(一) | 授课时数 | 2课时 |
教学目标 | 理解应激状态下微量元素的需要,了解矿物质营养发展趋势。在了解维生素分类及特性的基础上,着重掌握脂溶性维生素的营养生理作用及缺乏症。 | ||
教学重点 | 脂溶性维生素的营养生理作用及缺乏症。 | ||
教学难点 | 脂溶性维生素的营养生理作用及缺乏症。 | ||
教材教具 |
| ||
教学内容(含教学步骤、时间分配、教法学法、作业布置等): | |||
复习提问:矿物元素的营养特点及常见的矿物质元素的主要营养作用及缺乏症?(3min) 导入新课:从不同人群的补品制剂引入,谈到微量元素的需要量的营养因素和添加的形式。 维生素节次从现实生活中对维生素的认识引入。(1min) 第五节 矿物质与动物营养 三 应激状态对主要微量元素需要量的影响(5min) 应激因素如高温、疾病、转群等不良因素影响,动物食欲下降,微量元素摄入量减少,另外机体的代谢却要加强,从而从不同的方面加大了对微量元素的需要量。 四 矿物质营养发展趋势与应用(6min) 第一代微量元素添加剂是无机矿物盐类,至今还在广泛的应用。 第二代有机态矿物盐。 第三代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元素离子需要载体分子与之构成元素鳌合物形式,才能被吸收) 在动物体内溶解性好,易透过肠壁被动物吸收,无毒副作用,且生物学效价高,同时起到补充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的双重作用,减少了环境的污染。 本节小结:2min 第六节 维生素与动物营养 一、 维生素营养概述(25min) (一) 概念 一类动物代谢所必需而需要量极少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体内一般不能合成,而必须由饲粮提供,或者提供其先体物。 (二)基本特征 • 1 动物所必需 • 2 存在于天然事物或饲料中,含量很少 • 3 为生物活性物质,易受光照、热、酸、碱、氧化剂等破坏。 • 4 大多数维生素必须从饲料中摄取。 • 4 一定程度上随着饲粮中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动物体) • 5 缺乏时产生缺乏症——危害很大 • 6 过量——中毒症 • 7 参与代谢调节,不构成体组织,也不供给热能,在体内起催化作用,促进主要营养素的合成与降解,其中有些V是辅酶的组成部分。 (三)、分类及特点 1 分类 脂溶性:A、D、E、K 水溶性:B1、B2、泛酸(B3)、胆碱(B4)、烟酸(pp 、B5)、B6、生物素(H、 B7)、叶酸(B11)、B12、VC 2、脂溶性与水溶性V比较 ① 脂溶性V(FV)与脂肪的微粒一起经消化道吸收,脂肪吸收量增加促进FV的吸收。水溶性V(WV)大多通过扩散方式吸收,但B12需内因子(糖蛋白)。 ② FV在肝脏和脂肪组织贮存,如VA贮存量可满足6个月的需要,而WV几乎不在体内贮存。每天排出体外的水中有大量WV。 ③ 排泄途径 FV主要经胆汁从粪中排出,WV主要从尿排出。 ④ 因体内贮存能力不同,过量的FV(超过需要量500倍)产生中毒,WV不会中毒。 ⑤ 体内微生物可合成WV和VK,而不能合成A、D、E。 ⑥ V缺乏症 饲料中含量不足时,FV和WV均会产生缺乏症。V缺乏通常都会表现出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食欲下降,外观发育不良,生长受阻,饲料利用率下降,生产力下降。对疾病抵抗力下降,同时导致特异性缺乏症,如: 干眼病(VA)、脚气病(B1)、糙皮症(烟酸)、坏血病(VC)、佝偻病(VD)。 补足V时,缺乏症将逐渐消除。 (四)、 V需要特点 影响V需要的因素 1、动物因素(种类、年龄、生理阶段、健康营养状况、生产水平) 2、维生素颉颃物(硫胺素酶—VB1,脂肪氧化酶—Va等) 3、日粮营养成分 4、应激作用 5、饲养方式(如集约化与传统散养) (五)、V在医疗上的应用 简单的V缺乏症可由于营养不足或不平衡,但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生长、妊娠、泌乳、感染、胃肠病症导致的吸收障碍,抗菌素破坏肠道微生物区系,体力消耗过度等,使需要量超过正常,这些情况下可用V来治疗。 VA:治疗对感染的抵抗力降低,皮肤和粘膜损害,黑暗适应力障碍及肝功紊乱。 VD:预防和治疗佝偻病,并在骨折后骨萎缩时促进骨痂形成,增加牙齿硬度。 (六)、饲料中V含量及分布 饲料中的V有些是以无活性的前体物形式存在的,叫V原,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V。 大多数饲料均含有V,精料主要含B族V,青绿料主要含胡萝卜素,饲料V含量因种类、部位、条件、收割期、加工等因素的影响。 (七)、商品V 单一的,复合的。 (八)、日粮中通常需要添加的V 1.反刍动物 (VA、E、D) 放牧常需VA,可能还需VE。限制饲养,VA、E、D;应激和高产时加B1和烟酸,舍饲中补充B族降低死亡率;犊牛代乳料:A、D3、E、C、B族。 2.禽 (A、D、E、K、B2、烟酸B12、胆碱) 集约化生产对V缺乏敏感,玉米-豆饼日粮常需A、D、E、K、B2、烟酸B12、胆碱(该日粮几乎不含D和B12),而B1、B6、生物素和叶酸一般可满足需要,VK的需要量比家畜高。 3.猪 (A、D、E、泛酸、B2、烟酸、B12、胆碱) 玉米-豆粕日粮容易缺乏A、D、E、B2、烟酸、泛酸、B12,有时需添加Vk和胆碱。所有猪的日粮都应添加A、D、B12、B2、烟酸、泛酸、胆碱,一些厂家添加VE、K、生物素和B6、后4种是为了抗应激,防止亚临床缺乏和应付其他可能引起增加的情况。 二、 脂溶性V(35min) 特点: u 1. 溶于脂溶性物质—— 吸收、运输、代谢沉积; u 2. 容易在体内积累; u 3. 排泄—— 胆汁; u 4. 容易产生中毒。 (一)、VA 1.结构与性质 为β-白芷酮环的不饱和一元醇。黄色结晶,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易被氧化 2.类型与存在形式 VA2较VA1在环上第3-4C间多一个双键,其生理功能较VA1低,约为A1的40%。 VA有视黄醇、视黄醛、视黄酸三种衍生物。 VA只存在于动物体内,植物饲料不含VA,含有类胡萝卜素,包括β-胡萝卜素、α-、γ-胡萝卜素和玉米黄素等,在肠壁细胞和肝脏内可转变为VA,1分子β-胡萝卜素可转化为2分子VA,其余只转化为1分子VA,其中禽转化效率最高。 3. 单位 IU 视黄醇当量(RE) 1IU VA=0.3μg视黄醇=0.6μgβ-胡萝卜素。 VA在无氧时对热稳定,热至120-130℃基本不变,有氧时易氧化,尤其是在湿热和有微量元素及酸败脂肪存在时,易氧化失效,在无氧黑暗处稳定。 4.功能及缺乏症 (1)促进视紫质形成,使动物对弱光产生视觉,缺乏时产生夜盲症。 视紫红质 感光视紫质 (顺视黄醛-视蛋白) 暗 视蛋白 11-顺视黄醇 视黄醛(全反) 异构酶 (2)维持上皮组织健康,缺乏时上皮细胞发生鳞状角质化,引起腹泻、结石、炎症、干眼病。 (3)参与性激素形成,缺乏时引起繁殖成绩下降,受胎率下降、流产、难产。 目前研究发现,维生素A酸(视黄酸)在胚胎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促进骨骼和中枢N系统发育,缺乏时骨畸形,运动失调、蹒跚、痉挛等。 (5)促进动物生长,缺乏时生长受阻,活力下降。 5.需要特点 取决于饲料种类、添加情况、环境条件、饲养管理、贮备情况等,需要量一般1000-1500 IU /kg料。 6.来源 VA存在于动物产品中。如鱼粉、血粉、肝等,主要是鱼肝油; 胡萝卜素在饲料和青绿饲料中含量多。幼嫩的比老的多;干燥、加工和贮藏使之易破坏大;绿色程度--含量标志。 商品VA。
(二)、VD 1.结构与性质 为固醇类衍生物,常见D2(麦角钙化醇)和D3(胆钙化醇),二者侧链不同,分别由麦角固醇及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而得。 7-脱氢胆固醇主要分布于皮下、胆汁、血液及许多组织中,在波长290-320nm下转变为VD3,达到地面的日光中,紫外线波长为290-410nm,麦角固醇存在于植物中,在波长280-330nm时,一部分麦角固醇转变为D2。 泌乳动物D2与D3效价相当,但禽的D3的效价比D2高20-40倍。 无色结晶,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VD相当稳定,不易被酸、碱、氧化剂及加热所破坏。但遇酸败脂肪和碳酸钙等无机盐时易被破坏。1IU VD=0.25μgVD3。 2.功能与缺乏症 VD被吸收后,在肝内羟化为25-羟胆钙化醇,再运至肾脏进一步羟化成1,25-双羟胆钙化醇(活性VD),此物质进入肠粘膜细胞后促进特异mRNA的生成,此mRNA指导合成一种与Ca结合的蛋白质,起主动吸收钙的作用。 ①VD的功能是促进肠道钙和P(主要是Ca)的吸收,使血Ca、P浓度增加,有利于Ca、P在沉积于骨和牙。 ②与肠粘膜细胞的分化有关; VD缺乏的大鼠和雏鸡的肠粘膜微绒毛长度仅为采食正常饲粮的70-80%。 ③促进肠道中 Co、Fe、Mg、Sr、Zn以及其它元素的吸收。 VD缺乏,Ca、P吸收减少,血Ca、P浓度降低,向骨骼沉积的能力也降低,幼龄动物出现佝偻病,成年动物骨软病,母鸡产软壳蛋,蛋壳变薄,种蛋孵化率下降。 VD过量使大量Ca从骨中转移出,沉积于动脉管壁、关节、肾小管、心脏等处,骨损伤 3.需要特点 繁殖母畜需要较多。孕期食入丰富的VD,可使新生幼畜有较多的贮备。 长期封闭饲养,无青干草时需提高VD添加量,一般需要量1000-2000IU/kg。 4.来源 植物性饲料: 维生素D2青干草 动物性饲料: 维生素D3-肝和禽蛋 皮肤光照 牛:放牧时每天合成3000~10000IU VD3;禽及被毛较厚动物:光照获得VD3的能力较差;猪:每天可合成1000~4000IU VD3 合成产品。
(三)、VE 1.结构与性质 是一组化学结构近似的酚类化合物,为生殖所必需的脂溶性物质,VE又称生育酚,自然界存在α、β、γ、δ、ζ1、ζ2、η和ε八种具有VE活性的生育酚.以d-α-生育酚活性最高.通常所说的VE是指a-生育酚。淡黄色油状物,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脂溶性溶剂,不易被酸,碱及热所破坏,但易被氧化。 2.功能与缺乏症 书上列举了9种功能,主要功能有: (1)抗氧化作用,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免受过氧化物的损害。VE发挥抗氧化剂作用的机制与酚上的羟基有关,它给自由基提供一个H+与游离中子发生作用,抑制自由基,制止链的反应,在耗用VC情况下,生育酚又被形成。 (2)免疫 VE通过影响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细胞的增殖,影响B-细胞、T-细胞的免疫反应,影响糖皮质素、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影响机体的免疫能力和抗应激能力。 (3)其他功能 VE与组织呼吸(影响泛醌形成)、H(前叶H、肾上腺皮质H等)合成,羟基化作用、核酸代谢、VC合成、血红素合成等有关。 VE的添加作用包括抗毒、抗肿瘤、抗癌和抑制亚硝基化合物形成。 动物摄入的VE可储存于脂肪、内脏、肌肉、蛋、奶中,故VE对食物的保鲜、色、香、味等有有益作用。 缺乏症:有些与Se有关,叫Se-VE缺乏综合症。 肌肉损伤---犊牛、羔羊、猪、兔、禽 表现: 肌肉营养不良---白肌病 骨骼肌变性,后躯运动障碍;严重时,不能站立; 血管和神经系统病变雏鸡: 渗出性素质病、脑软化 肝坏死 繁殖障碍---睾丸退化、胚胎退化和死亡 免疫及其他---免疫力下降、体脂变黄等 3.需要特点 分布广泛, 一般不需额外补充。需要量随饲粮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剂、维生素A、类胡萝卜素和微量元素的增加而增加,随脂溶性抗氧化剂、含硫氨基酸和硒水平的提高而减少。为了提高肉质和延长贮藏时间,推荐的维生素E的需要量已有所提高。 猪、禽:由5-10mg/Kg 10-20mg/Kg 鱼类:50-100mg/Kg。 4.来源 青饲料、谷物胚、植物油和动物饲料中含量丰富,籽实饲料和副产物中含量较少。 课堂小结:(3min) 本次课:第五节(二)主要讲述了微量元素在应激状态下的需要以及微量元素的发展趋势。 第六节(一)在维生素分类及特性的基础上,着重掌握讲述了脂溶性维生素的营养生理作用及缺乏症。 复习思考题: 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种类及营养特点?脂溶性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及主要缺乏症? 课后体会: 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将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进行比较。在介绍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结合幻灯片等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