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课程内容-电子教案
授课内容 | 第一章 饲料营养物质与动物营养 第六节 维生素与动物营养(二) | 授课时数 | 2课时 |
教学目标 | 理解和掌握水溶性维生素的营养生理作用及缺乏症 | ||
教学重点 | 水溶性维生素的营养生理作用及缺乏症 | ||
教学难点 | 水溶性维生素的营养生理作用及缺乏症 | ||
教材教具 | 多媒体 | ||
教学内容(含教学步骤、时间分配、教法学法、作业布置等): | |||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提问的方式(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的异同点,脂溶性维生素ADE的典型缺乏症。自然引到(5min) (四)、VK(15min) 1.结构与性质 VK以多种形式存在,都是萘醌衍生物,VK为叶绿醌,存在于植物中,VK2为甲萘醌,来自于微生物和动物合成VK3为人工合成。 VK是一种金黄色粘稠油状物,对热稳定,但在氧化、碱性、强酸、光照以及辐射等环境下易被破坏。 VK的生物活性单位的国际际标准尚未完全确定,VK1、K2、K3生物活性的比例关系为:2∶1∶4。 2.功能与缺乏症 VK参与凝血酶原(因子Ⅱ)和凝血因子Ⅶ、Ⅸ、Ⅹ的形成,这四种凝血因子蛋白在肝中以无活性前体合成,之后在VK的作用下转化为活性蛋白;VK与Ca结合蛋白的形成有关;具有利尿、强化肝脏解毒功能及降血压。 主要缺乏临床症状是血液凝固机能失调,血液凝血酶原含量下降,血凝时间延长和出血,严重时导致动物死亡。 3.需要特点 (1)除家禽外,一般不需补充维生素K。 畜、禽:每千克饲料0.5-1mg 鱼类: VK需要还未确定 (2)饲料中维生素K的拮抗物 放牧反刍动物——VK拮抗物(双香豆素) (3)抗菌素及磺胺类药的使用 (4)动物感染疾病等 维生素K1和K2几乎无毒,大剂量维生素K3可引起溶血、正铁血红蛋白尿和卟啉尿症。 4.来源 青绿饲料: VK含量丰富 动物性饲料: 富含VK2 家畜粪便: 富含VK 籽实,饼粕及块根块茎类饲料含量较少
三、 水溶性维生素(55min) 包括B族和C。 (一)、VB 见表1-3 P 60~61 (二)、胆碱 按V的严格意义,将胆碱看作V类是不确切的,尽管如此,还是将其收为B族V,胆碱不同于其他B族V,它可以在肝中合成,机体对胆碱的需要量也较高,就其机能而言,与其说它是辅酶,不如说它是机体结构组分更确切,它不参与任何酶系统,不是V特有的催化作用。 1.结构与性质 胆碱是β-羟乙基三甲铵的羟化物,纯品为无色,粘滞,微带鱼腥味的强碱性液体,可与酸反应生成稳定的结晶盐,具极强的吸性湿,易溶于水,对热和贮存相当稳定,但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饲料工业中用的氯化胆碱为吸湿性很强的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和乙醇,水溶液pH近中性(6.5-8)。 2.营养作用 (1)构成细胞膜,胆碱是磷脂的组成成分,而磷脂是动物细胞膜的结构组分。 (2)防止脂肪肝,胆碱可促进肝脏脂肪以卵磷脂形式被输送或者提高脂肪酸本身在肝脏的氧化利用。 (3)神经冲动的传导,乙酰胆碱是敏感和副敏感N系统的神经递质。 (4)不稳定甲基的来源。 3.缺乏症 通常表现为生长迟缓,肝脏和肾脏出现脂肪浸润,肾小球因脂肪大量浸润而堵塞,脂肪肝,骨软症,组织出血和高血压,家禽和生长猪易发生胆碱缺乏症,患猪多表现运动障碍,家禽则表现为胫骨短粗症,产蛋率下降。 4.需要特点 一般需要量0.05-0.2%,日粮脂肪、Ser、C·H2O、蛋白质含量及动物年龄、性别、能量进食量、生长速度、应激都影响动物对胆碱的需要量。叶酸、B12缺乏时,胆碱需要增加,Met可节约胆碱,4.3mg是Met同1mg胆碱可提供等量的甲基,过量蛋白质增加胆碱需要量,高剂量日粮加重胆碱的缺乏症,增加对胆碱的需要量。 多数动物都可合成足够量的胆碱,合成需Ser。 5.来源 天然存在脂肪都含有胆碱,含脂肪的饲料都可提供一定数量的胆碱,蛋黄(1.7%),腺体组织粉(0.6%),脑髓和血(0.2%)是最丰富的来源,绿色植物、醇母、谷实幼芽、豆科植物籽实、油料作物籽实、饼粕含量丰富,玉米含胆碱少,麦类其比玉米高一倍。 (三)、VC 1.结构与性质 VC以两种形式存在,即还原型和氧化型,二者的L型异构体都具有生物学活性。 抗坏血酸是一种白色或微黄的粉状晶体,微溶于丙酮和乙醇,0.5%的抗坏血酸水溶液是强酸性,pH为3。在干燥的室温中非常稳定,加热易破坏,特别是在碱性条件下,低浓度的金属离子可加速破坏。 2.营养作用 参与很多生化反应。其功能与其可逆的氧化-还原特性有关,但VC的作用不太明确,目前尚未发现它的辅酶形式。 VC的主要功能是参与骨胶原的生物合成,骨胶原的形成包括脱脯氨酸羟化形成一个稳定的细胞外基质,将赖氨酸羟化和糖基化以及纤维网的形成等。VC在体内的作用是特异性的,主要是保护参加羟化作用的酶类免受Fe离子和疏基氧化,羟辅氨酸占骨胶原成分的14%,来源于辅氨酸的羟化作用。 3.缺乏症 普通采食条件下,日粮缺VC时,只有人类、灵长类、豚类和鱼会出现缺乏症,家畜可利用葡糖在脾脏和肾脏合成VC,通常不会出现缺乏症。经典的坏血病试验是用豚鼠做的。缺VC的豚鼠最初表现为采食量降低,体重减轻,接着是贫血和大面积出血,其他症状有肋骨软骨关节增大,齿质变性及牙龈炎等。 4.需要特点 由于动物(人类、灵长类、豚鼠、蝙蝠、一些鸟类、鼠类、鱼类等不能合成)可合成抗坏血酸,因此,NRC没有推荐需要量,Marks(1975)建议,家禽50-60ppm,开食仔猪300ppm,育肥猪150ppm,在多种应激病症条件下,提高VC可增加动物的抵抗力,Pauling(1971)建议每人每天应服2-3g VC,疾病情况下应服9-10g。 摄入超生理剂量的VC具有以下有益作用。 (1)预防和减轻感冒。 (2)防癌并可延长癌症患者的寿命。 (3)降低血清胆固醇,减轻动脉硬化。 (4)缩短创伤修复及普通伤口愈合时间。 (5)增强免疫反应,预防和治疗感染。 (6)控制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7)杀灭病毒。 (8)预防人工饲喂早产婴儿的巨幼红细胞贫血。 很多方面还需作大量试验,有人建议在没有充分医疗证据时不要大最服用VC。 5.来源 主要来源是水果和蔬菜,柑桔属、枣、西红柿等含量丰富,某些动物性饲料也含有一定VC。 课堂小结:5min 在总结本此课内容的基础上,与同学一起列出各种动物对水溶性维生素的需求特点。 复习思考题: 水溶性维生素的种类及各个典型缺乏症? 课后体会: 本节课内容庞杂,重点讲解每种维生素的基本生理功能和典型缺乏症及防治。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在介绍水溶性维生素缺乏症结合幻灯片等形式。并要求同学能自己进行必要的总结(例如:贫血可能主要由哪些维生素引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