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课程内容-电子教案
授课内容 | 第二章 动物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第一节 动物营养需要与维持营养需要 | 授课时数 | 2课时 |
教学目标 | 熟悉营养需要基本概念,了解营养需要表示方法和营养需要的测定方法;熟悉维持状态与维持需要的概念,理解维持需要的意义及主要养分的维持需要量 | ||
教学重点 | 维持需要的意义 | ||
教学难点 | 营养需要的估计 | ||
教材教具 |
| ||
教学内容(含教学步骤、时间分配、教法学法、作业布置等): | |||
复习提问: 复习第一章(4min) 导入新课:动物为人类提供丰富的产品,但这必须在人们为其提供合理充足的营养的基础之上。那么合理充足的营养的依据是什么?(1min) 第二章 动物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第一节 动物营养需要与维持营养需要 一、营养需要(35min) (一)概念 营养需要是指动物达到期望的生产性能时,每头(只)动物每天对各种(能量、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养分的需要量。群体均值。动物在生存和生产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从外界摄取养分。不同动物,不同生理状态,不同生产水平及不同环境条件对养分的需要量不同,因此需要对特定动物的营养需要量做出规定,以便指导生产。 (二)、表示方法: 1、每头每天需要量 2、养分浓度 3、能量与养分的比例 4、体重与养分的比例 5、生产力与养分的比例 (三)测定方法 测定方法主要包括:综合法和析因法。综合法是测定动物营养需要时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1. 综合法 综合法是营养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它包括饲养试验法、平衡试验法、生物学法、屠宰试验法等。其中严格控制的饲养试验法用得最多。测定生长肥育动物、产乳母畜和产蛋禽的能量、蛋白质需要量,主要用饲养试验法。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需要量的测定,也主要用饲养试验法辅之分析被测物质在血液和组织样品中含量和特定酶活。 2. 析因法 将研究的总内容剖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试验每个部分,然后综合多个部分的结果。 二、维持的营养需要(30min) (一)、维持状态与维持需要
维持状态:动物体重不增不减、不进行生产、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相对平衡,即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过程处于零平衡的状态。 (二)维持需要意义 了解维持需要的意义目的在于在实际生产中设法降低动物的维持需要,提高饲料利用率。
(三)维持需要影响因素 1、年龄和性别 2、体重和体型 3、种类、品种和生产水平 4、环境温度 5、活动量 6、背毛厚薄 7、饲养管理制度 (四)、主要成分的维持需要量 1.能量 测定动物的维持能量需要时,通常根据动物的绝食代谢产热计算。 各种成年动物的绝食代谢产热平均为: 绝食代谢(KJ/d)=300W0.75(W为动物体重) 在绝食代谢基础上,加上一定的系数(20%-100%)即可得维持净能需要量,再根据净能与代谢能或消化能间的关系求出相应形式的能量需要。 2.蛋白质和氨基酸 通过基础氮代谢或饲养试验法可估计维持蛋白质需要。 动物再维持条件下对各种氨基酸需要量变化较大。 3.矿物质 在缺乏矿物质时,动物可反复利用矿物质,由于反复循环利用的程度高,所以体内矿物内源损失比较小。 4.维生素 维生素代谢与其他营养素代谢不同,没有内源损失,同时由于维生素的分解与合成的需要受日粮因素影响很大,所以维生素的需要一般不进行维持需要的估算。 课堂小结:5min 本次课主要讲述了营养需要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影响因素,维持需要的概念、意义以及维持需要的估计。 复习思考题:营养需要、维持需要的概念?维持需要在生产中的意义? 课后体后:本节授课内容结合附录的营养需要,结合实际中的例子,让所授内容更加具体和容易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