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

首页>国防教育>国外国防教育概览

国外国防教育概览

发布时间:2012-06-05 08:53阅读次数:

国外国防教育概览

国的国防教育

  美国作为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防和教育是两项最受重视且开支最为庞大的事业。历届美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利用教育来增进公民的国防意识,把与国家安全有关的知识溶入教育内容之中。美国的国防教育由于政府重视、财政支持、组织有力,呈现出如下一些主要特点:
  其一,重视国防教育的立法工作,用法律手段来保证国防教育的实施。1958年,美国颁行了《国防教育法》。根据《国防教育法》的规定,联邦政府拨出大批款项资助教育事业,学校课程的内容也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培养国防人才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美国政府向来认为,人的素质是国防的第一要素,而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只有通过教育,培养大批科技人才,推动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使其运用于军事领域,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国防实力。因此,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批准《国防教育法》时明确指出:"通过这个法律,大大地加强我们美国的教育制度,使之能够满足国家安全所提出来的要求。"
  其二,主张寓国防教育于各种教育之中,通过教育的手段,达到加强国防的目的。美国的国防教育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体系,它既注重道德、精神方面的教育,也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军事技术训练的普及和体育技能的提高。美国政府认为,仅靠经济的发达、技术的先进来维护国家利益是不够的,必须努力地强化国民的精神,强调每个公民都要树立献身国家、服务国家的观念,不断克服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带来的精神颓靡,克服社会风气的堕落给国家利益造成的危害。有了道德、精神作保证,政府再把自然科学、教学和外语当作重点学科,要求学校认真抓好落实,并把与军事应用相关的体育项目纳入国防教育内容之列。至于那些与国防教育有着这样和那样联系的学科,例如历史、地理、纯自然科学,也尽可能发挥它们的优势,指出学习和研究这些学科对国家安全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意义,以收预期的效果。
  其三,重视国防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强调把国防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美国的国防教育研究,主要是围绕智力开发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围绕智力开发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展开的。美国在强调调整学校教育设计的同时,把国防教育研究的重点放在国防教育与新技术开发、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公民素质和社会进步等问题上,组织一批专家学者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基础性研究,将研究成果写成书面报告、专题论文和教科书,用以指导国防建设和促进国防教育。
  其四,突出对国防人才的培养,重视青少年的国防教育,把组织青年学生的军事训练作为强化国防教育的重要手段。美国的学生军训,主要是由后备军官训练团(简称后训团)负责的,美军在地方大专院校中设有各类后训团531个,其中陆军有315人,空军有153人,海军有63人。其目的是使青年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学业的同时,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少尉军官的任职要求。美国后训团的训练时间通常为每周3-4小时,另加一次为期6周的集训。后训团学制分4年制和2年制,参加后训团训练的大学生,除由军队支付其参训时的学杂费外,还对参训的三四年级学生实行奖学金和补贴制度,军方向军训成绩优秀,同意在毕业后至少服4年以上现役或6年以上后备役的学生提供奖学金。由于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军事训练工作,为美军的年轻化、知识化、现代化作出较大贡献。后训团享有"大学中的军官学校"的美称,在实施国防教育、培养国防人才方面声誉甚高。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在许多中、小学开设了"核战常识"课程,邀请核专家、物理教授和国防问题专家主持"核战争"讲座。各州举办夏令营时,还要组织儿童过军事生活,学习航海、航空和航天知识,使青少年一代全面了解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知识。1986年1月28日在发射中爆炸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除了承担例行的卫星发射试验任务外,还根据里根总统的建议,精心安排女教师从太空中向中学授课,可谓用心良苦,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青少年尽早接受与国防有关的现代科学教育,引发他们对现代国防兴趣,以便造就一代年富力强,学有专人的国防建设人才。
  其五,利用舆论工具,结合征兵、募兵宣传国防教育。每年征、募兵期间,美国军方都充分发动舆论工具,利用征兵简章和各种介绍材料,向青年们介绍美军现代化的装备、优越的物质待遇,以及当兵可以周游世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等好处,吸引青年参军入伍。同时,美国还大力支持鼓励青年学生报考军事院校,宣传上军校不仅可以学到军事知识,而且也能学到科学文化知识,获得学位和文凭,借以引导青年投笔从戎。美国的一些著名军事学府,如"西点军校",就是美国军方用来吸引青年学生的一张"王牌"。由于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每年都拨出巨款用于军队建设和提高军人待遇,因此,舆论导向的得力,是会产生吸引力的,而这种吸引力在那些面临就业困难的青年人身上将表现得更为突出。
  其六,美国政府在强调抓全民国防教育的同时,坚持军队唱主角的原则,普遍重视军队的国防教育。美国政府认为,对军队实施国防教育是提高士气和战斗力的基本途径,任何时候也不能松懈。美军除了正规的军事训练和理论学习外,还通过自办的近400种杂志、1000余种报纸、300多家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不间断地对官兵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灌输和精神激励。

英国的国防教育

  作为古老而发达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政府历来重视对国民进行国防教育。这种热情,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日俱增,时至今日已自成体系。
  首先,英国政府重视学校国防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政府提出了"防务之事是全民的事"的思想,并把防务教育纳入大中学小的教学内容之中。为了强化学生防务意识,英国政府除在许多大学设有专门的军事学位,办有专门的军事刊物外;还利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的舆论优势,采用"点将"方法,开辟《我对防务问题的看法》专栏和专题节目,让学生回答有关防务的基本知识和一些重大问题;并在许多学校建立各种军事研究团体,广泛吸收学生参加,且把它作为学生防务教育的重要社会活动。现在,英国陆军在大学设有大学生训练团共16个分队、2500人;空军在64所大专院校亦建有16个训练中队。陆、海、空三个军种都在中学普遍招募学兵,对自愿参加的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在提高大中学生军事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丰富青年学生的军事知识,强化青年学生的国防意识。
  其次,英国政府通过扩大军队在群众中的影响,激发人民支持国防建设的热忱。英国政府每年都要组织各阶层的公民,参观军事基地和航空飞行表演,请飞行员给观看表演的人签名留念,并一起合影和进餐。英阿马岛战争期间,英国特混舰队远征出发时,政府组织了盛大隆重的欢迎仪式,安排远征人员家属与亲人吻别,相互激励,组织各阶层人士向出征将士献鲜花,送慰问品,极大地鼓舞了军队的士气,也使全体人民受到了一次很实际的国际教育。再就是,主张多方面、多学科地加强国防教育。英国政府认为,现代国防的含义,已超出了纯军事的范围,因而国防教育不仅仅是现代军事意识、战争意识的教育,还应包括现代竞争意识、科学意识、自强意识、面向未来意识的教育。并指出这种教育应该从精神、军事、民防、经济、科技、心理、外交诸方面综合进行,以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防实力,应付世界上各种风浪的冲击。近年来,英国与西欧各国鉴于世界高科技竞争激烈、发展迅速的趋势,正加紧相互间的合作,无论是"阿丽亚娜"火箭的发射,还是"尤里卡"计划的实施,都成为展示英国政府多方面、多学科加强国防教育的实例。
法国的国防教育

  法国作为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亦十分重视国防教育。早在戴高乐时代,法国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就为振奋民族精神和强化国防意识作出过艰苦的努力,并取得过较好的社会效果。今日,法国国防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实行政府领导下的全民国防教育。具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注意提高国防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2) 确实提高军人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1986年底,法国政府与越南政府经过多次谈判,花高价购买50年代在侵略战争中遗留的阵亡法国官兵尸骨。当第一批灵柩运回法国时,以希拉克总理为首的法国高级官员亲往机场迎接,国旗半降,哀曲萧萧,气氛肃穆而庄严,其目的就是通过对死者的哀悼,向国民进行国防教育。
  (3) 建造必要的纪念物,宣传国防教育。漫步法国西岸,人们可以看到一尊男子塑像,它高耸入云、昂首挺胸、遥指大海对面,令人难以忘怀。其实,这尊塑像和其他纪念物一样,是法国政府用以教育国民的一种形式,它喻示人们不要放弃对领国的警惕。
  (4) 基于对国家安全的全新认识,法国政府主张从军事、民防、精神、科技、经济、外交等领域对国民进行综合性国防意识教育。法国总统密特朗说:国家的安全从前是以击退敌手的军事进攻能力来衡量的,而今天国家的真正防线并不仅仅在军事上。
  (5) 政府每年有组织地安排分民参观军事基地和观摩军事表演,在扩大影响的同时,激发人民支持国防建设的热忱。
  (6) 普遍重视学校国防教育。法国政府在青少年中成立了各种准军事组织,并通过军训,强化青少年的国防意识。
  (7) 让人民参与重大防务决策,在实践中强化公民的国防意识。法国有这样一种传统,每每遇到国家安全、军事战略调整和军备问题,法国政府就采取民意测验的方法,直接听取人民的意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有人提出,法国在激烈的国际军务竞赛中要占据一席之地,应该像美国一样,迅速发展自己的核武器;有人认为,核武器是一种尖端技术,法国根本没有力量生产;而一些人则对核武器的强烈的恐惧感,担心生产核武器会给法国带来灾难。法国政府就此以"国家是继续依靠北约的核武器,还是发展自己的独立的核力量"为题,进行广泛的民意测验,结果有80%公民主张发展自己独立的核力量。60年代,法国政府要求在北约组织中取得与美、英同等地位,遭到美国为首的几个北约国家的拒绝。法国人非常愤怒,于是组织起来,时行示威游行,同政府一起,抗议美国在法国部署、储备核弹,结果迫使美国撤出了部署在法国的全部核弹。1988年上半年,法国政府试图与当时的联邦德国组建一个陆军联合旅,消息传开,人们议论纷纷,有支持,也有反对的。后来政府就此搞了一次民意测验,结果赞成者占一半以上。近半个世纪以来,法国政府采取让人民参与重大国防决策的办法,一方面为法国政府找到了有关重大防务问题的最佳方案;另一方面则在实践中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国民的国防意识。

日本的国防教育

  日本作为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是一个具有尚武传统的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对国民进行爱军习武的教育。纵观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日本国防教育,基本分为三个明显的历史阶段:
  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政府和军阀为了对外侵略扩张的目的,大肆宣扬"武士道"精神,宣扬参猛顽强、视死如归是大和民族之"魂",宣扬天皇是日本国民和军队的精神支柱,鼓励人们不忘皇恩,无条件地效忠天皇,为天皇卖命打仗;
  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成为战败国,被解除了武装而将整个国家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此时日本的国防教育,主要是强调日美军事同盟的重要性,把国家的安全寄托在美国的"核保护伞"之下;
  三是随着越南战争的爆发,尤其是70年代原苏联军事力量的不断膨胀,美国不断要求日本政府增加国防开支,以分提保卫日本海上交通线的任务,这时日本政府认为,经济发展脱离强大的国防便十分脆弱,于是一方面反复宣传日美安全条约的重要意义,要求加快陆、海、空自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则在各学校的课程设置增加了有关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全的内容,邀请退役军官给学生上军事常识课,组织学生参加某些军事项目的训练,再就是在电视上播出日美联合军事演习的录像,吸引国民对军事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日本的国防教育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始终用危机感来刺激国民对国家安全的关心,以增强国民的优患意识。从这种危机意识出发,日本政府为了建立安全基础,不仅积极采取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而且不断提高国民保卫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此外,日本的领导人还力图使国民相信,加强军费开支,加快扩充军事实力,对于国家的安全必不可。近年来,日本的军费开支突破国民生产总值1%的限额,这实际上是在做了大量宣传、造了大量舆论之后才采取的具体行动。
  近几年,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抬头,日本的国防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增添了许多危险的因素。
  一是在日本朝野的那么一部分军国主义分子,极力美化过去给亚洲一些国家和日本人民带来过巨大灾难的侵略战争,否认日本军国主义对亚洲各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如日本文部省在审定历史教科书时,一再把对中国、朝鲜的侵略说成是"进入",把对东南亚国家的侵略说成为"解放"西方列强奴役下的人民,这些都招致被侵略国家的强烈抗议。
  二是在日本政府中有那么一部分公职人员,包括前首相中曾根,不顾舆论谴责,公然参拜供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一再酿成举世瞩目的事件,想必定有缘由。据有关方面报道,战后废止了41年的日本军事博物馆,已经重新修整复原,于1986年7月重新开放。日本军事博物馆建于1879年,馆内陈列着从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死的"勇士"或所谓"军神"的遗书、遗像、遗物等等,中央大厅及馆外广场展示了许多战车、古炮、特攻(敢死)队用的飞机和鱼雷等实物模型。国际评论认为,日本当局这样做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对国民进行军国主义精神教育,复兴尚武传统,为通向军事大国扫清思想障碍。
  三是"自卫队"成为社会上最热门的职业之一,申请到"自卫队"各种岗位供职的人数远远超出了需要的数量。70年代进防卫大学的竞争率是:在自然科学和工程专业方面17:1;在社会学和人文科学方面60:1;申请士官候补生职位的比率,陆军为24:1,海军为19:1,空军为23:1,女兵更是百里挑一。而进入80年代后,竞争更为激烈,军方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
  四是自70年代以来,日本拍摄了不少歌颂旧军人和美化侵略战争的影片,如《日本海大海战》、《山本五十六》等,为东乡平八郎、山本五十六等战犯招魂。尤其是日本政府在海湾战争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跃跃欲试的态度和海湾战争后向波斯湾派遣自卫队扫雷艇的行为,都是与这个战役国家的身份格格不入的。

印度的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最大特点就是由国民学兵团统一组织。国民学兵团建立于1943年,它是一个以青少年为重点对象的、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的组织(见:印度国民学兵团)。印度的国防教育也通过建设地方军、民防志愿队和家乡卫队来实施。建立于1949年的地方军,主要由18-35岁的男子组成,服役期一般为7年,经陆军地方军处批准,每次可延长2年,但总服役不超过15年。地方军平时的任务是维护地方治安,参加抢险救灾和配合陆军现役部分的必要行动;战时按建制补充陆军遂行作战、保障或守卫等任务。地方军分为城市部分和农村部队两种,地方军实力多达50万人。印度的民防志愿队是印度预备役部队中一员,它设在全国被认为最容易受敌人攻击的349个城镇中,编制定额高达49.9万人。家乡卫队则主要是由邦政府或直辖区政府依法成立的民间志愿军组织,定额为51.7万人,其主要任务是:平时协助警察维持治安,参加抢险救灾和成人教育等活动,战时则在指定的城镇执行民防任务。印度的国防教育由于有专门组织负责,实施是比较成功的,尤其是这些预备役部队的正常训练和定期演习,有利于加强驻地居民的战备观念。

 

瑞士的国防教育

  瑞士虽是永久性中立国家,但它的国防教育也有独到之处。
  其一是预备役训练备受重视。瑞士是个少国小的中立国家,其国防建设的最大特征就是将民兵、预备役训练列入国家防务的重要工作,予以高度重视。瑞士宪法规定: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必须义务服兵役,受4个月军训后返回原单位,尔后定期复训,直到50岁。瑞士的专职军人仅1550人,义务兵18500人,而每年到部队或军事院校参加训练的预备役人员则多达30万到50万人。
  其二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军事演习,扩大军队在群众中的影响,激发人民支持国防建设的热忱。在瑞士,除了空军和防空部队每年也要举行一次公从日,邀请当地群众观习行表演外,各驻军每年要在各大城市举行师、团规模的阅兵式以影响群众,就连军队组织营以上规模的军事演习,也没有忘记邀请当地政府官员参观,至于每年新兵学校17周的军事训练结束前,邀请新兵亲属和驻地群众参观、座谈就更不奇怪了。
  其三是通过定期举办各种英雄纪念日活动强化国民的国防意识。瑞士自1837年以来,既无内战又无外战,人民连续过了150多年和平宁静的生活,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在国小人少、党派和各种民间组织众多且长期享受和平与中立的情况下,政府为了团结人民,培养人民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强化国民的忧患意识,每年都要举行几次较大规模的英雄纪念活动。例如:每年7月4日,政府要举行纪念1386年卢塞恩人民取得辛巴赫战役胜利的活动;每年11月15日,举行纪念1315年莫尔加尔腾人民取得莫尔加尔腾战役胜利的活动。每当举办纪念活动,政府不但拨给专门经费,还特意派主要官员参加,并向群众发表演讲。威廉·退尔是瑞士的民族英雄,瑞士每年都要为他举行一次全国性纪念活动。1986年,瑞士政府在举行威廉·退尔纪念活动时,要求在当时威廉·退尔抗击侵略者的地方,把威廉·退尔的英雄事迹重演一遍。当时有2万多人参加了演练,有的是自愿参加,有的则全家出动。为期两个月的纪念活动再现了当年威廉·退尔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率领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悲壮场面,真可谓"百年和平不忘战争"。
  其四是组织方法日趋网络化。瑞士政府认为,培养公民的国防意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单靠政府部门发号施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动各阶层、各部门的力量,长抓不懈。在瑞士,除了四大政党在努力宣传国防教育政策和总体防御思想外,各地都成立了官方和半官方的国防教育机构,再加上社会、学校、军队、民防组织和各种宣传工具的介入,从而形成上下呼应,左右配合,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防教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