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造成这种巨大反差的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客观上我们许多大学正在发展中, 无论软、硬件都存在一定不足。更主要的是主观原因, 社会对大学的美化, 进入大学之前,许多同学对现实社会以及大学生活不了解, 只是凭着想象, 把大学生活描绘的过于完美, 对上大学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过高期望。而一旦进入大学, 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完善、不尽人意的地方, 与期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从而便产生失望感, 情绪极低落。
“ 有时候, 一个人所能改变的只有风度。”很多时候,你无法改变环境, 无法改变他人, 但你可以改变自己面对环境的态度。大学生要准备进入社会, 就必须认清现实,面对现实,不要总是考虑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主动学到什么? 从归因理论看, 一个人能不能发展, 关键不在于你今天的环境如何, 而在于你自身的努力程度。
2.只想得到, 付出甚少
大学生处于竞争的角逐中, 在步入大学的征途中虽然是如愿以偿的胜利者, 但是他们在人生的长河中, 有的人却隐患了一种不劳而获, 坐享其成的不良习气。在高中苦心攻读的日子里, 他们的父母亲人全力以赴, 照顾得细致入微, 享受得心安理得。这种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生活,虽然在保证他们集中精力学习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却在培养他们的勤劳品质、奉献精神方面种下了劣种, 使他们在安逸的生活中滋生一种不顾他人, 不顾父母劳累, 只知个人享受、索取, 不思奉献的坏毛病。他们尽管进入了文明的殿堂, 踏进了高等学府, 理应养成更高尚的人格风貌,然而那种红榜及第的优越感却使得他们踌躇满志, 趾高气扬。更加强化了他们的索取意识, 放大了他们的索取范围,吊高了他们的索取胃口。
3.人际交往障碍
入校几个月后, 同学之间也基本了解, 各自的性格完全暴露出来, 特别是同寝室之间的矛盾冲突开始明显。如有的同学只知接受别人的服务, 而从不为他人服务, 如寝室的公共卫生, 有人只知享受却从来不知清扫; 有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 借钱不还; 用他人的电脑玩起网络游戏或聊天就不下线, 这些看似都是微小问题, 但处理不妥就会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新生以往与人交往和相处的机会较少, 相对缺乏经验, 而进入大学后, 面临重新结识新人, 确定人际关系的过程。事实上, 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远比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困难得多。特别是与周围同学的交往中, 因缺乏经验、技巧而不善交往; 因担心别人轻视自己而不愿交往; 因性格内向孤僻而不会交往; 因自负而不屑交往; 因恐惧而不敢交往者, 大有人在。由此造成与他人沟通困难,感到非常沉闷、抑郁, 被孤独所困扰。
4.学习方面的不适应
多数大学生在高中时是学习尖子, 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夸奖、同学羡慕, 因而自我感觉良好, 习惯了优势地位。进入大学后, 新环境中人才荟萃, 群星灿烂, 不少人学习上的优势会削弱或消失, 从 “ 鹤立鸡群”变成 “平庸”之辈, 这种地位的变化越强烈, 心理落差越大, 因而产生了自我评价失调。一些学生心灰意冷, 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
二、大学新生的自我心理调整
1.尽快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高中时代的衣食住行都得自于父母周到的安排。进入大学后, 一切要靠自己从头开始。如打扫卫生, 盥洗衣物, 上街购物是必备的基本技能, 男生有时还必须学会缝衣钉扣; 还要学会理财。不要月初当富翁, 月底做乞丐。
2.掌握沟通技巧, 学会主动
新生对环境的适应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 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来自于交往双方的真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此外还要把握交往的时机, 学会沟通技巧,主动交往。首先, 要处理好与室友之间的关系。经常参加集体活动, 尤其是选择一些个性开朗、乐观的人做朋友。面对来自各地性格习惯各异的同学, 应本着 求大同, 存“小异”的原则, 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包容别人的缺点, 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多理解别人。其次, 要主动与教师交往。大学的教师被形容为“ 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 一些不善于与老师交往的同学, 由于不主动与教师联系, 感到大学教师缺乏亲切感, 在学习上有问题也不敢向老师请教。由于大学教育的特殊性, 任课教师除了上课外, 很少有机会和同学一起交流, 同学们应主动与教师交往, 一方面请教学习中的问题, 另一方面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困惑。
最后, 要学会与学校内各部门工作人员交往。大学是浓缩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有各种机构, 有各种不同身份的工作人员, 对大学生而言他们都是应被尊重的人。在人际交往中, 最重要的是对人的尊重, 只有做到对人的尊重, 自然也会被他人尊重和信任。
3.确立新的价值目标
价值观是人们生活的追求目标, 如果一个人没有价值目标, 他就会感到无所作为, 感到人生淡而无味。有了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就会具有活力和动力, 内心充实而有信念, 就会自觉地为价值目标去追求和奋斗, 价值目标的实现无不伴随着艰苦和某种牺牲。但只有朝人生价值目标不断地艰难跋涉, 去创造、为别人、为社会、为自己, 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体味到自己的创造所带来的幸福。目标是人们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 没有明确的目标, 学习就难以做到持之以恒。因此, 尽快确立新的价值目标也是大学生走向新生活, 适应环境的一项重要任务。
4.摸索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
一是向有经验的高年级的同学请教, 接受任课教师的指导与辅导员的帮助; 二是自身要根据大学的学习特点,从个人实际出发逐步摸索与自己水平基本相适应的学习方法; 三是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四是学会科学管理支配时间。
5.重新确立正确的自我形象
正确认识自己, 树立自信心; 重新估价自己, 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扬长避短; 主动接纳使自己逐步提高。提倡“同自己比, 同自己竞争”。有意识的自我心理调整培养良好的个性, 在生活中保持自信、乐观、坦诚、豁达、坚持不懈的心理品格,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压力, 学会心理自助。
综上所述, 大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 他们在政治上缺乏辨别能力, 在思想上缺乏认识能力, 在感情上缺乏自控能力, 在行为上缺乏自主能力, 在心理上缺乏调节能力, 在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 在学习上缺乏自学能力。我们必须认识他们的不足, 摸准他们的脉络, 引导他们走上全面发展的健康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