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代码:12812
网站首页| 学报| 教学管理平台| 访客系统| 加入收藏

科技服务

Technology services

首页>科技服务>网箱养鳝的关键技术

网箱养鳝的关键技术

发布时间:2016-04-06 15:00阅读次数:
 

黄鳝网箱养殖是近几年兴起的一项新型水产养殖业,由于投资少、见效快,在全国各地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让这一养殖技术得到更好地推广与提高,根据鳝农近几年的成功养殖经验,总结出黄鳝池塘网箱养殖应把好的“八关”。

1、选池清池关

黄鳝喜温、避风、避光、怕惊,故网箱养殖应选择向阳、避风、水源方便、外界干扰少、面积35亩、水深1.5m左右、水位相对稳定的池塘。鳝种放养前,池塘需用生石灰100120kg/亩彻底消毒,以杀灭水体内有害微生物,并改良底质。

2、网箱插放关

网箱面积1520m2,用聚乙稀网布制作,长方形六面箱体,箱高1.5m,长、宽视池塘而定。网箱设置在池塘中央,四角用竹子固定,四边用毛竹扎架,毛竹与四角竹子结活络节,使网箱随着水位的变化而升降。网箱沉水深1.0m左右,网箱上边缘离水面0.5m,以防黄鳝外逃,并做好日常管理的浮标。网箱总面积以不超过池塘面积的50%为宜。在鳝种放养前1周,先将网箱投放入水,让网箱附着一些藻类,以避免鳝体与网片磨擦造成损伤,同时箱体内放养水花生、水葫芦等繁殖较快的水生植物,给鳝苗的放养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水草覆盖面积为80%95%,如水草生长缓慢,可适当施用(肥水先锋,肥水培藻素)等促进生长。

3、鳝苗放养关

目前,黄鳝种苗来自捕捉的野生苗,以笼捕为优,凡电捕、钓捕及肛门淡红色而患有肠炎病的鳝种应剔除。鳝苗体色以黄色最好,即背侧呈深黄色并带有黑褐色斑的鳝苗,青色鳝次之,灰色鳝不宜作鳝种。上半年在47月,温度2025℃,或67月为最佳的放养时期。温度超过30℃放养,影响鳝种成活率。鳝种规格以2040/kg为宜。下半年宜放养当年繁殖的鳝苗,越冬后作为来年的种苗。放养时必须大、小分箱,同一网箱要求大小均匀,每口网箱一次性放养,放养密度12kg/m2。苗种放养前,(百草免疫神液+抗应激VC或黄鳝电解多维)各20g/m3水浸泡20min,进行体表粘液修复及杀菌消毒处理,以提高苗种的体质和抗应激能力,提高苗种入箱后的成活率及提早开食。

 

4、投饵驯饲关

初放入网箱的鳝种必须驯饲。即鳝种放养前3天先不投饵,待黄鳝行动正常后,在晚上开始引食。引食饵料选择黄鳝最喜食的蚯蚓、小杂鱼、河蚌肉等,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以后每天逐渐提前投饵时间,直到正常摄食。在此阶段,可在饵料中拌服(增效食母生粉,开胃解毒宝或增效诱食酵母,黄鳝电解多维,免疫多糖,吉安速补)。在鳝鱼形成良好的摄食习性后,即可开始慢慢在鳝饵中加入人工颗粒饲料共同投喂,采取先少后多、逐步适应的方法渐渐增加入工饵料的比例,最后的比例控制在1kg鲜饵配饲料 12kg,每天投喂2次,以67时、1718时为宜。每天的投喂总量,开始时按鳝体重的2%3%计算,以后逐步增加到6%。投喂方式以逐渐投喂效果好。市场购得的新鲜小杂鱼及其它鲜饵,在投喂前须洗净,同时每千克鲜饵添加(百草免疫神液)1mL浸泡消毒半小时,以杀灭外带的病原菌。

5、日常管理关

网箱养殖黄鳝的水体要有一定肥度,透明度要控制在1520cm,水色过淡影响黄鳝生长。为改善水质、提高池塘利用率,箱外应适时套养鲫、鲢、鳙、草鱼,套养鲫鱼同时还可清除黄鳝的敌害。平时要勤观察,定期检查箱底,发现死鳝要及时捞出,一旦出现网箱破裂和黄鳝发病,要立即进行修理和治疗。夏季高温时,鳝鱼摄食旺盛、排泄量大,水质极易腐败,此阶段应以水质调控及防暑降温为主。每天及时消除残饵,必要时清洗网衣,换水时要换底层水,对于一些水质较差、池底老化而又无水可换的地方,要经常使用解毒救底丹,泡腾碘,二氧化氯片,底改王或超强底舒安等改善水质。箱内的水草也要经常去除老化部分,促进新草生长,增强水草的净水功能。秋季水温开始慢慢降低,水草开始老化,故应及时捞除老化水草,并留出1/7的水面进行晒水,以改善水质。冬季水温下降,水草老化腐烂,养殖密度增加、水质恶化,导致黄鳝免疫力大幅下降;因此,越冬前在饵料中添加适量的(黄鳝电解多维,吉安速补,免疫多糖,肝胆康或保肝利胆解毒液等)药物来提高鱼体的抗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越冬期间使用(聚维铜碘,威力碘,百草免疫神液,菌毒双杀,蛋氨酸碘,德邦毒抗等)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净化水质的工作也不可忽视,以保证黄鳝安全越冬。

6、科学防病关

在黄鳝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本着“无病早防、有病先治、防重于治”的十二字方针,经常口服(黄鳝电解多维,免疫多糖,吉安速补,抗菌肽,肝胆康或护肝宝,保肝利胆解毒液等)保健药物,提高鱼体免疫力。要定期使用(聚维铜碘,威力碘,蛋氨酸碘,菌毒双杀,德邦毒抗等)消毒剂或干撒泡腾碘,解毒救底丹,二氧化氯片,底改王或超强底舒安等进行立体消毒;导致鳝鱼发病的原因较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6.1 鳝池

新建的鳝池,没有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水质未稳定,马上就放水养鳝,使鳝鱼不能迅速适应而患病;或者老鳝池长期不清整,腐殖质过多,水质败坏,给病原体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

6.2 水温突变

黄鳝适宜在1530℃水温中生长。由于鳝池面积小,昼夜水温变化大,炎夏高温季节,水温有时高达40℃以上,往往会出现黄鳝被“烫死”现象。另外,由于鳝池要经常加注新水,换水量过大导致水温突变,从而影响鳝鱼生长,例如水温猛降4℃左右时,极易引发鳝鱼“感冒”。天气突变同样可能诱发疾病。

6.3 有害物质超标

高温季节,投饵量大,黄鳝排泄量多,池底沉积大量有机物,有机质的分解会消耗水体中大量氧气,造成缺氧,使有机质被迫无氧分解,产生大量氨气、硫化氢、沼气等有害气体;同时厌氧菌趁势大量繁殖,感染鳝鱼,导致疾病。

6.4 投饵技术

鳝喜食新鲜饵料,如一旦投下不清洁或腐烂变质的饵料,会引起黄鳝患病。若投饵量不足、或驯食不彻底,黄鳝会出现自相残杀现象。

6.5 药物使用不当

黄鳝为无鳞鱼,对药物的抵抗力与有鳞鱼有很大差异。如果消毒剂、浸泡药物刺激性太强,会破坏黄鳝体表粘液,导致体质及免疫力下降,极易被有害菌侵人体内致病。内服药应以保健药、中草药为主,从增强黄鳝体质、增加免疫力的角度进行预防。

7、疾病诊断关

黄鳝发病的主要特征为:活动异常,表皮局部出血发炎,体色变青、发黑,食量下降或拒食。目检是检查鳝鱼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时还要加以现场观察和询问。

7.1 现场观察

黄鳝往往体质瘦弱,体色发黑,活动缓慢,离穴独游;有的黄鳝在池中表现出不安,上窜下跳,急剧狂游或相互缠绕。这可能是有害物质引起的发狂病或肠道寄生虫病。

7.2 体表检查

及时捞出病、死鳝,依次从头部、嘴角、眼睛、体表、鳝尾等仔细观察。易看到一些大型病原体,如水霉;小型病原体,肉眼看不到,可根据表现病状来加以鉴别。如鳝体发青、发黑,口腔充血,肛门红肿突出,多为肠炎;鳝体外表局部充血发炎,出现大豆或蚕豆大小的红斑,严重时表皮呈漏斗状小窝、腐烂,则为赤皮病;由外部烂入,为打印病;体表部分或全部被泥覆膜一层,为拖泥病;生有旧棉絮状白色物质,常为水霉病等。

7.3 内脏检查

解剖鳝体,取得肠道,从前肠剪至后肠,观察是否有寄生虫,肠道内容物性状是否正常,然后用水将粪便冲洗干净,如发现肠道全部或部分充血,呈紫红色,则为肠炎病。肝肾充血肿大、颜色发黑、发白或花斑状,则为肝肿大。

在日常的养殖过程中,鳝鱼暴发的往往是综合性疾病。因此,在确认疾病时一定要认真观察,科学诊断,找出主要病症,然后对症下药。

8、病害防治关

8.1 发狂病

病因:放养密度过大,鳝体表面分泌粘液,使水中微生物加速分解有机物,消耗水中溶氧,使鳝鱼因缺氧而焦躁不安、互相缠绕,鳝体受强烈应激反应,导致体质衰弱、生理机能发生紊乱而引起。

流行时间:多发于春末、夏初等天气不稳定时期。

症状:病鳝不食饵料,时有病鳝在网箱内快速游动或缠绕水草,口张开,全身肌肉发抖。水清时还可见病鳝呈“S”或“O”状旋转挣扎,体僵硬,体表粘液减少,无明显外伤。

治疗:每立方米水体用(菌毒双杀5ml+抗应激vc或电解多维1g)箱内泼洒,每天1次,连用23次。同时内服药物,每千克饲料添加(黄鳝电解多维+吉安速补+肝胆康或护肝宝,保肝利胆解毒液),每天2次,连用57天。

注意事项:用药时先用清水泼湿箱内水草,然后泼洒稀释的药液,再用清水冲洗。

2.2 红斑出血病

病因:天气不稳定,养殖密度大,水质严重恶化,鱼体免疫力下降,细菌大量繁殖而导致的细菌性感染。

流行时间:多发于气候不稳定的季节交换时期或9月中旬到入冬前的成鳝养殖期。

症状:体表布满形状不一的血斑,有的全身会出现弥漫性出血,腹部尤为明显。严重时病鳝全身布满溶血性红色血斑,口部出血,肛门红肿,肝肿大发黑,胆囊肿大,腹腔充血。

治疗:每立方米水体用 ( 菌毒双杀 )箱内泼洒消毒,每天1次,连用23次。同时内服药物连用57天。经常用(硝氨净,超浓缩冻干EM菌粉)调理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