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泰的逾300万字的长篇小说《古代将帅演义》,写的是中华民族历代杰出的军事人才抵御外侮、开疆拓土、奋勇杀敌的传奇演义。作品用浓墨重彩,描绘了我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代的杰出将帅,以宏大叙事的方式展现了他们栩栩如生的形象,把几千年驰骋战场的英烈故事组成了一幅巨大的历史长卷。
一个多世纪前,梁启超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出走东瀛,悲愤沉痛之余,曾借一组《读陆放翁集》抒发内心的感受,其中一首曰:“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推崇陆游,意义不仅在表彰其人其诗的强雄豪迈,更是着重揭示放翁诗弥补了中国传统诗文的重大缺陷,那就是长久以来的“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历来诗文作者多半局限在个人生活经历情感的狭小天地。无论是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还是“诗可以怨”的传统,大多忽略了“兵魂”对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
历代的杰出将帅,可以说就是我们民族“兵魂”的杰出代表。这种“兵魂”,是华夏民族融合的重要因素,是国家分合兴衰的关键所在,离开了这些为国家和民族开疆拓土的勇士们,华夏历史就不会是现有的面貌。《古代将帅演义》的意义,不仅在于它选取了一个独特的切入视角,和一大批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的人物,以这些人物为媒介来集中展示我们国家历史性崛起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同时通过专门讲述华夏民族历代杰出将帅故事,向社会鲜明地传达了兵强则国强的观念,以及讴歌名帅名将献身疆场奋勇杀敌的精神。
从文学的角度看,《古代将帅演义》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其一,叙事上的严肃性。本书和当前充斥于影视上的很多粗制滥造的军事题材作品不同,完全没有娱乐读者观众的意味。把严酷的战争变成近乎游戏的轻松,把充满了血与火的拼杀写成荒唐可笑的场面,而完全失去了战争文学的特质,是当下某些军事题材作品的显著弊端。《古代将帅演义》致力于再现真正的战争与战场,虽然是讲述故事,却绝无娱乐化,而是写出了战争的本性,那就是“你死我活”,只有大智大勇、拼死杀敌才能制敌于死命。书中所述驰骋疆场的“烈丈夫”“真豪杰”“伟巾帼”,涵盖了冷兵器时代的各种兵器与战法,而莫不以浴血奋战、前赴后继而取胜,绝无取巧之处。现当代文学很难完全避开商业性,但如果只重视商业性,那就很容易失去文学的本来性质,最后也必然失去读者。
其二,整体叙事结构兼容传统与现代性。既借鉴了中国古代“演义”类作品依傍历史、讲述人物故事的传统,也吸收了现代小说叙事空间开阔、富于想象的特点,历史提供了故事的背景,背景是人物的舞台,而人物的行动、思想,则不等同于历史,多有作者的激情贯穿,因而生动感人。作者在讲述故事时,不少体现了具有现代意识的评价,例如写项羽,就不局限在传统的以成败论英雄,而是突出了项羽“破釜沉舟”、抗争至死的顽强不屈,认定他虽死犹荣,虽败而可敬仰,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英雄。这样的视角,突破了历来成王败寇的观点,凸显了对军事将领正确评价的特殊性,也给人以启发。
其三,写作手法上的多样性。最鲜明的就是作者对史料和民间传说的灵活运用。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有的为正史所载,有的来源于民间传说,作者将其融为一炉,体现了小说不同于史传的特色。这也是中国“演义”类小说的固有传统。本书对民间传说的态度,重在挖掘传说背后所具有的精神价值,包括民间对英雄豪杰的信仰,对其民族精神、爱国情操的推崇,以及对其超迈常人的忠肝义胆、以正压邪的褒奖。如小说所写三国时期周瑜准备设宴擒杀刘备,约定摔杯为号,不料关云长面如赤胆威风凛凛,周瑜顿时惊吓失态,乃至于衣衫尽湿,阴谋破产。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器量恢宏,从容镇定,绝无此事发生,但在民间传说中则属于气量狭窄妒贤嫉能之辈,作者这样的描写显然取自民间传说,为国人所崇拜的关羽形象增添了光彩,其细节描绘也富于民俗喜闻乐见的趣味性。
当然,这样一部讲述数千年时间和数千人故事的皇皇大作,也很难没有这样那样的遗憾。白璧微瑕乃文学创作的常态,读者可以从人物故事中领略讴歌我华夏民族不畏强敌、勇武善战、足智多谋、富国强军的根本精神,应该是阅读本书的基本面,至于叙事的生动流畅,当可在读书时常有清晰的感受。
(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