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随中国海军北海舰队青岛舰、烟台舰、盐城舰三大主力舰,经过连续6昼夜航行,先后穿越宫古海峡、巴士海峡,进入我国南海海域。沿途目睹与“敌舰”交锋,指挥舰运筹帷幄果断出击,击毁“敌舰”,经历大风急浪和复杂海况考验,战舰穿行在大洋中“亮剑”。舰队联合机动编队在南海海域,将进行舰载直升机引导下的多课目训练。
今年春节,舰艇编队在大洋上度过。
能见度不足50米出海
2小时后打“遭遇战”
1月29日8时,青岛某军港。
记者走上码头,不禁心里有些打鼓: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雾,将整个码头紧紧包裹,能见度只有不到50米。站在青岛舰的舷梯旁向四周望去,编队其他两艘舰艇――烟台舰和盐城舰靠泊的位置近在咫尺,却难见踪影。
舰艇离靠码头主要靠目视指挥,对能见度有较高要求。按计划,编队1小时后即将拔锚起航。恶劣的气象条件,对编队指挥员们的意志和决心是严峻考验。
8时50分,浓雾未见丝毫消散。编队指挥员、北海舰队司令员田中中将发出动员令:“作战是训练的实践,训练是作战的预演。仗怎么打,兵怎么练!捍卫主权尊严,维护海洋权益,保卫祖国安宁,不能让恶劣的气象挡住我们起航的脚步!”
5分钟简短动员后,命令下达:“按计划,起航!”出港2小时后,与在浓雾中隐蔽待机的蓝方舰艇编队遭遇。编队旋即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指挥所内“硝烟”弥漫。
“战斗警报!”“战斗警报!”导航雷达报告:“方位××,距离××链,发现不明中型目标,经识别判明为‘敌’舰。”
青岛舰导弹技师刘斌立即装定导弹参数,十几秒钟后,“雷达稳定跟踪”、“数据诸元结算”,舰舰导弹完成射击前一切准备工作;负责近程防空反导的副炮指挥仪战位上,副炮区队长曹际峰手握操纵杆,将工作方式转为“交战模式”。
随着指挥员下达打击命令,曹际峰按下射击按钮,目标随即被“摧毁”!
经过50分钟“激战”,11时40分,第一轮攻防演练结束。舰员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去餐厅就餐,而是啃面包喝矿泉水吃起战备食品。“现在一级战斗准备部署没有解除,所有舰员都要坚守战位,只能利用训练间隙吃战备食品。”编队参谋长王大忠告诉记者。
很快,副炮指挥仪再次接到指令,新一轮抗导射击演练打响……
官兵们感慨:“离开港口就进战场,这是头一遭。”
据了解,这一次出岛链远航训练,编队将全程组织“背靠背”的指挥所训练和实兵对抗训练,通过设置近似实战环境的训练,提高部队攻防作战能力。
截至30日12时,编队在24小时内先后组织了侦察预警探测训练、情报信息融合处理等12项训练内容。编队指挥组组长王显峰说,这次实战演练安排特别紧凑,所有课目都是编队指挥所临时下达,官兵面对的是一场场未知的战斗。
60余小时连续航行
穿越宫古海峡
1月31日,清晨5时50分,辽阔的东海海面上晨曦初露,浪花翻卷。
经过45小时连续航行,联合机动编队抵达宫古海峡西口,随后经15小时航行穿越宫古海峡。
宫古海峡,又称宫古水道,是琉球群岛的主岛冲绳岛和宫古岛之间的一条海上航道,宽约145海里,是琉球群岛中最宽的一条海峡。宫古海峡属国际水道,舰艇、飞机拥有航行、飞越自由。
抚今追昔,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在浩瀚的大洋上几乎见不到中国海军的片帆只影。在商船跟着军舰走的新时期,有人曾说:西太平洋上的第一道岛链,将成为困住中国这条巨龙步伐的“捆龙索”。而宫古海峡,就是这条绳索的主要结点之一。
现在,中国人民海军的航迹越走越远,成为宫古海峡的“常客”,逐渐实现远海训练常态化。从南中国海到西太平洋,再到亚丁湾、索马里海域,中国海军的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等,留下了道道航迹。仅去年一年,海军就有多批远海训练编队穿越宫古海峡。
记者走进舱室,“青岛”舰三级军士长雷龙清正在战位上聚精会神忙碌着。“青岛”舰一下水,他就在舰上工作,随舰执行过我海军首次环球航行、国际护航等重大任务。“近几年,我们出岛链远海训练次数明显多了。有效地锤炼远海条件下熟练操作装备遂行任务的能力”。
在宫古海峡航渡的4个多小时内,利用特殊海域、海空情况特点开展跟踪与反跟踪、侦查与反侦查等多个科目的针对型训练。记者在青岛舰上看到,编队全程戒备,通信、情电、航海等部门连续作业,作战指挥室内口令声、键盘声、报警声不绝。
编队继续向东前进。透过左舷窗盯着海面,远处,一艘商船从青岛舰左前方驶来。一位军官介绍说,从地理位置看,宫古海峡是我们进出西太平洋训练的一条理想国际水道。岛链外海域宽阔,渔网等碍航物少,水文气象、电磁环境复杂,是开展军事训练、磨砺大洋刀锋的最佳平台,编队将在此组织“背靠背”的指挥所训练和实兵对抗训练。
说话间,值班人员报告:编队顺利通过宫古海峡。记者看表:上午10时7分。此次远海训练设置海上对抗、远海机动作战、海上维权斗争和远海兵力指挥控制等20多个科目,本着从难从严、贴近实战的指导思想,突出信息主导,深化单元合成、要素集成、信息系统联通等方面内容,实现体系作战能力深度融合,生成和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为部队提升战斗力
北斗提供有力信息支撑
1月31日,青岛舰编队出港后24小时内先后组织了侦察预警探测训练、情报信息融合处理等训练内容。经过60余小时连续航行后,海军北海舰队远海训练编队按计划穿越宫古海峡,在西太平洋布开练兵场。3天之前还处在气温零度左右的冬季,此时已进入气温接近30℃的“夏天”。
2月1日11时40分许,中国海军舰艇编队按照预定计划通过巴士海峡,进入我国南海海域。当日清晨6时40分,舰艇编队青岛舰、烟台舰和盐城舰以单纵队行进方式,依次进入巴士海峡。因遭遇较大风浪,3艘军舰始终保持一定的间距和航速,经过5小时航行,顺利通过巴士海峡进入南海海域。未来几天,编队将在南海巡航,开展多项训练。
2月2日,西太平洋上,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青岛舰的海图室里,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编队3艘舰艇位置、航向航速。这套精确的导航定位系统,是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系统。
青岛舰航海长徐舰介绍说:“北斗系统的实时定位功能为精确标绘舰位提供了重要参数,也为舰艇提供了安全保障。”北斗系统独有的双向数字短报文通信功能也为编队舰艇之间的通信联络提供了全新方式。青岛舰观通长赵华树表示,以前观通部门只能通过发报或者通过特殊卫星渠道传输信息,流程复杂、信息更新速度较慢。“北斗系统保密性好,发报速度很快,可以满足一般性报文通信需要,使通信时间大大缩短。”
北海舰队司令部信息化处处长雷希伟说,北斗系统组网成功后,北海舰队随即进行了信息化升级改造,使北斗的应用更符合舰艇远洋训练需要,并率先在舰队水面舰艇部队推广。“从这次远海训练的使用效果看,北斗系统为海军水面舰艇部队提升战斗力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
北斗系统已可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精度在10米左右的导航服务,测速精度在每秒0.2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