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调查方式
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三种方式进行,一是对220名不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样本分布为:一年级120名,二年级40名,三年级40名,四年级20名;其中文科生65名,工科生占155名;独生子女55名。使用自制的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7%,然后对量表涉及的内容进行讨论分析。二是通过座谈会、谈心、讨论、课堂等方式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访谈,并自制了开放性问卷,学生针对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提问,当场解答。三是通过学生咨询实践中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表一: 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
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自制) | 频数 | 比例% |
1. 教师管理教育太严格 | 57 | 49.6 |
2. 学校管理制度太严格 | 52 | 45.2 |
3. 大学生活不适应 | 58 | 50.4 |
4. 远离父母家人 | 56 | 48.7 |
5. 饮食不习惯、气候不适应 | 43 | 37.4 |
6. 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 | 80 | 69.6 |
7. 学习负担重,难以应付,担心考试不及格 | 81 | 70.4 |
8. 受到老师表扬 | 41 | 35.7 |
9. 受到老师批评 | 47 | 40.9 |
10.与想象中的大学有差别,感到失望 | 58 | 50.4 |
11.没有家信 | 22 | 19.1 |
12.收到同学来信 | 44 | 38.2 |
13.想家 | 56 | 48.7 |
14.父母感情不和 | 19 | 16.5 |
15.父母管教太严格 | 21 | 18.3 |
16.家庭经济条件困难 | 58 | 50.4 |
17.不被同学理解 | 41 | 35.7 |
18.宿舍关系失和 | 25 | 21.7 |
19.与好友关系出现矛盾 | 29 | 25.2 |
20.没有朋友 | 32 | 27.8 |
21.孤独、寂寞 | 23 | 20.0 |
23.结交异性朋友又担心被人发现 | 23 | 20.0 |
24.晚上睡不好觉 | 29 | 25.2 |
25.上课听不进去 | 30 | 26.1 |
26.想谈恋爱 | 22 | 19.1 |
27.产生性幻想 | 21 | 18.3 |
28.经常焦虑 | 28 | 24.3 |
29.家庭成员重病、伤人 | 8 | 6.9 |
30.考试失败 | 42 | 37.5 |
31.竞赛失利 | 20 | 18.1 |
32.评选落空 | 33 | 27.9 |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八个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焦虑问题、情感问题、性健康、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和大学生活适应问题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学业问题
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学业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学习动力不足。在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中,列在第一位的是学习压力大。调查结果表明:有69.6%的新生和54%的老生感到“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在座谈中问到学生为什么学习时,学生淡淡地说:“为学习而学习”。一位大二学生也写道:“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状态,总感到是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被动地学,而静下来想为什么学时,会感到很苦恼。”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认为“学习负担重,难以应付”的占70.4%。
2) 学习目的不明确。自习路上永远有匆匆的身影,但仔细考虑学生的学习目的却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不能不做的事而学习。有的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回答: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中学时代,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进入大学后,沿着中学的惯性学习,尽管成绩还算理想,但学习虽然努力却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获。”更多的学生是懒得“精益求精,但求蒙混过关。”面对人才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也感到内心的危机感,但真正要努力学习,却提不起精神来。
3) 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在大学生群体中占的比例并不大,但他们的负性情绪,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有的学生不适应大学生生活,“小学、中学都是尖子学生,到大学生后一下子变为普通学生,个人约束力又差,自制力弱,大学期间较为放任,因而学习差了”;“虽然学习上很尽力,上大学就是为了求学,而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因而感到很自卑,也十分压抑。”调查中有42%的学生经历过考试失败,我们随机抽查了一个30人的大四工科班级成绩,在七学期中,有63门次不及格,人均2.1门次,不能不引起重视。
4) 学习动机功利化。市场经济的利益杠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对于学习,学生表现出空前的功利意识。对还没有学的课,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因而出现了专业课、基础课门前冷落车马稀,而技能类课程如计算机、外语、股票各种各样的证书班摩肩接踵、门庭若市的明显对比。“考证热”正是学习功利化的直接表现。学生充分了解到市场对各种证书的青睐,因而放弃了专业课的学习去追逐各种有用的证书。
2、情绪问题
稳定的情绪、积极良好的情绪反映,是学生成才很重要的因素,也是学生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问题。如下表所示:大学生的负向情绪高于正向情绪,值得引起重视。
表二:大学生情绪自我评价
选 项 | 正 向 | 中 性 | 负 向 | 负向与正向差 |
舒畅-压抑 | 31.7 | 26.8 | 41.6 | 9.9 |
愉快-烦恼 | 21.9 | 30.6 | 47.6 | 25.7 |
充实-空虚 | 14.2 | 21.9 | 63.9 | 47.7 |
平和-烦躁 | 3.3 | 18.6 | 78.1 | 74.8 |
1) 抑郁。表现为个体心中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常伴有身体不适、睡眠不足等,心情压抑、沮丧、无精打采、什么活动都懒于参加,什么事也提不起精神来,逃避参与。中国矿业大学连续三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结果表明:列在第一位的心理不适是抑郁,家庭经济状况差、家庭亲和感差,某种原因如连续的考试失败、失去亲人、失恋、同学感情失和等都是抑郁的直接诱因。
2) 情绪失衡。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表现为情绪波动大,高低不定,喜怒无常,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考试失败、情感受挫而一蹶不振,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负性情绪的控制相对较弱,个体负性情绪表现为情绪高低不定、易怒,难以驾驭自己的情感,不能保持一种常态的情绪,如一次考试失败,有的学生很难从失利的阴影中走出;群体负性情绪又是校园事端的直接制造者。如某大学十年的违纪处分的71例中,打架的占到45%,起因多数因为生活中小的摩擦,学生的群体情绪一旦激发,很难受到理性与校纪校规的约束,为“朋友而战”,为“义气而战”,当情绪稳定下来,又多是后悔不及。学生对大学生活的评价认为“充实”的仅占14.2%,负性情绪明显高于正向情绪。
3、人际关系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
1) 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学生多少有些不适。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一位新生感叹说:“在大学,没有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心里真的感到好孤独。”有的学生从未离开过家庭,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对于如何关心别人,得到朋友的关心想得较少;而另一方面,学生又希望别人的认可。“心里话儿对谁说?”成为学生普遍的困惑。在“目前,你感到最苦恼的事”的调查中,有80%的学生涉及到了人际关系。
2) 社交不良。大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小社会的环境,可以充分地展示自我,展示大学生的风采。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久而久之,开始回避参与,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特别是到周末,学生普遍感到无处可去,甚至出现了“周末恐惧症”,“盼周末,又怕过周末,那种孤寂的感觉真难受”,直接影响了学生潜能力的充分发挥。
3) 个体心灵闭锁。学生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人际交往经验,而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自信又不利于增加自身的人际魅力,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30%的新生认为“没有朋友”,23%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对与人主动交往,45%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4、焦虑问题。学生的焦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来源并非现实的威胁,而是内心,无明确的客观对象和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考试焦虑与自我焦虑。
1) 自我焦虑。青年时期比任何年龄更关注自己在他人尤其是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学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长相、胖瘦、高矮、能力、魄力、魅力,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有的学生担心自己长得不够漂亮,不能获得异性的好感,甚至部分女生因没有男生追求而苦恼;有的学生总感到自己的先天条件不够理想,因而非常自卑,不能建立自己的社交形象与公众形象。
2) 考试焦虑。尽管所有的大学生都经过了黑色七月的严峻考验,大学考试对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大学第一学期考试失败的学生尤其突出,他们无端担心考试失败,甚至产生了厌倦考试的心理状态。访谈中,某宿舍7名女大学生学习努力成绩都不很理想,三学期下来,有8门次不及格,考试成为她们沉重的话题,她们坦率地承认,考试前基本都睡不好觉,一想到考试心理就非常紧张,总担心下一门依旧会失败,不能自我调节。
5、情感问题。爱情、友情、亲情是学生情感方面的三个重要问题。
1) 爱情的困扰。爱情虽然在大学并非一门必修课,学生仍然从各个方面开始自己的情感之旅,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恋爱,成为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章在书写着,甚至有人发出了“围墙”已变成“爱情走廊”,“专业恋爱、业余学习”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有的学生说“爱是情感,不是规范”。一是情感的迷茫。二是不正确的恋爱观,“每周一哥”、“普遍撒网、重点培养、择优而谈”。面对爱情,学生更多的想到的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甚至“预约失恋”,爱情与婚姻分离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2) 友情困扰。友情是人生路上的重要方面,校园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与人文氛围滋长着学生各种情感的发展。如果说,进入恋爱阵营已经牵手的并不多的话,那么牵挂则是一种再普遍不过的心态了。在涉及学生生活事件的问卷中,50%的学生承认心里想着一个人而对方不知道,情感始终与大学生活相始终,“想说爱你并不件很容易的事”,“谁为我憔悴” ? “想得到偏又怕失去”,在情感的边缘,很多学生在徘徊着。在处理个人情感问题上,看不清友谊与爱情,不能很好地把握男女同学交往的尺度。希望珍惜友谊又不经意的使友谊失之交臂。
3) 亲情问题。近年来,反映大学生家书越写越短的文章不再鲜见,很多学生的反映是:与家长没有太多的话讲,写信基本是缘于实质性问题如经济供给、物质补充而非情感沟通,尽管自己也认识到不应该这样,但懒得提笔却是一种普遍心态,而且从心理上也并不感到有些歉疚,即使通电话,也仅仅是我一切都好,不用牵挂之类的客套话。而与此相反的是,恋人之间的信件越来越厚,电话越来越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位学生在发出数十张贺卡后,人们并没有从他开出的“账单”上发现给父母的。很多家长也感到亲情受到空前的挑战,发出了“难道与孩子之间的联系仅是经济上的”的感慨,对父母给予的关心、爱护,学生当仁不让地认为是理所当然,感动于字里行间而非躬身践约中。这次对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学生对父母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78.2%和86.0%,说不清楚的分别占9.8%和4.0%,不满意的占6.9%和3.8%,从整体上看,学生对家长是基本满意的,也是肯定亲情的,但回报较少并理直气壮地认定父母并不求回报。
6、性教育问题。性教育是道德教育、文明教育、健康教育,也是人格教育。
1) 性生理适应不良。青春期性生理的成熟,必然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渴望获得异性的好感与承认,产生性幻想、性冲动等,18.3%的新生和30的老生产生过“性幻想”用一种自慰的方法解决自身的生理冲动,这是正常的心理反映,由于性教育的严重缺失,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性反映,产生了堕落感、耻辱感与性罪错感,把性与不洁联系起来,一位大学生因做性梦产生性幻想不能自拔以至于萌发轻生的念头。有的学生由于对自身性生理欲望的放纵,与恋爱对象发生两性行为并不罕见。
2) 性心理问题。青春期性心理与性生理密切相关,对异性的好感,希望在异性心目中确立良好的形象,获得对方的认可。有的大学生认为,“爱,不能没有性”,“禁欲是对美好爱情的打击”。由于性生理的成熟与性心理的不够成熟的矛盾,使更多的人面临这样的选择:最初的恋人可能不是最终的选择,性关系无论从道德上还是从心理上都使对方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面对男朋友的性要求,如何选择才既不伤双方感情,又保持了自身的尊严?”“既不破坏社会公德、又不影响他人,健康的性行为为什么不可以呢?”性的好奇、性无知、性贞洁感的淡化、甚至性与爱的困惑、分离以及由于性行为引起的后果及产生的心理压力,都是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