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代码:12812
新闻中心/Image display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系组织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系组织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4-07-08 阅读次数: 分享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不仅要发展经济,更要保护好乡村天然的美丽环境。为提升乡村村民垃圾分类意识,积极鼓励村民们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工作,7月5日,宿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组织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开展‘圾’行事,分‘投’行动”垃圾分类活动,让人们在垃圾分类活动中学会正确的垃圾分类的方法,共建美好家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袋垃圾有一袋垃圾的使命。随着居民生活需求的多样化,物品的研发品种日趋增加,对垃圾分类的学习的需要保持与时代同行的步伐。在活动开始前,实践团成员通过上网查阅垃圾分类的新型垃圾分类标准,并通过相互问答的形式提高自己对于垃圾分类的了解。同时,为提升居民,尤其是儿童对于本次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实践团成员通过挖掘现有网络资源,寻找贴合主题且生动有趣的垃圾分类歌、垃圾分类网络游戏等内容,丰富活动主题,从中挖掘以小带大的新型教育方式。

活动中,志愿者们参观了宿州市垃圾分类宣教中心,进一步学习了解了垃圾分类的的知识和发展历程。而后在宿州市分类办的协助下进入社区,通过分发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单页、投放垃圾“积分兑换”、入户宣传等形式让同学们和居民更好地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当地的居民也表示曾经看着那一排垃圾桶,不明白有什么用,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分类。现在都能清楚地分类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以及其他垃圾,为建设美丽社区宜居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成年人需要进行有关建设良好乡村环境的宣传,也要对新生力量——小朋友进行教育宣传。“有哪位小朋友知道厨余垃圾的垃圾桶是什么颜色吗?”“绿色!”对于儿童群体,实践团成员利用学前教育及小学教育专业技能,宣讲方式进行灵活调整,以朋友对话的口吻,将日常生活中的垃圾拟人化,使小朋友可以将“垃圾宝宝”与“回家”产生联想,让垃圾分类变得生动活泼、温馨有爱。实践团成员结合小朋友们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你问我答提问环节、“帮助垃圾宝宝回家”小游戏,以互动形式引导小朋友们从小养成垃圾不落地、垃圾要分类的文明习惯,让小朋友们明白:每种垃圾就和人一样,都有自己的归属,只有找到了家,垃圾就会获得安全感和舒适感,有更坚定的信心去奋斗,发光发热。

活动结束后,实践成员和参与的居民纷纷表示相较于杂乱无序、随处是垃圾的道路,宽敞明亮的马路、干净整洁的家园会让他们的心情更好。良好的生存环境与美丽的家园是人们共同的期盼,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一步,实践成员以倡导文明新风、彰显时代精神的担当与共建美丽乡村目标共同奋斗。接下来实践营的同学们将前往各自所在的社区、街道、村委会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与推广活动。

仲夏之旅,环保之行,绿色发展,筑梦乡野。宿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圾’行事,分‘投’行动”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站在新起点,以新的面貌、新的姿态面临新机遇,迎接新的未来。(供稿:黄惠惠  审稿:高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