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它是产生和出现是以文字的产生为前提的。在我国,它经历了漫长的“封建藏书楼”,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我国古代的藏书机构统称为藏书楼。
我国殷代前就产生了文字,从周朝就有了专门的藏书机构。秦始皇时,在阿房宫设有“柱下史”负责管理图书。到汉朝,皇家的藏书机构已经有很大的规模,并有了藏书的整理和书目的编制。汉成帝时,建有“在禄阁”专门藏书,并命刘向、刘歆父子加以整理,编成我国最早的藏书目录《七略》。三国时,“秘书令”、“中书令”、“秘书监”、“秘书郎”、“著作郎”等官职,都是负责图书管理的。隋、唐、五代,我国的私人藏书开始发展起来。宋代,皇室藏书和私人藏书都有较大发展。皇室有“秘阁”、“龙图阁”等,民间私人藏书有著名的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和“嵩阳书院”。到明代,从《永乐大典》的编纂可以看出,当时皇室藏书的丰富程度,而民间也产生了如“汲古阁”、“天一阁”、“澹生堂”等一大批私人藏书楼。清代,民间的藏书活动日益普遍,皇室藏书则有著名的七阁:“文渊阁”、“文津阁”、“文源阁”、“文溯阁”、“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乾隆时,《四库全书》的编纂,也反映了皇室藏书的丰富情况。宋到清是我国古代图书馆的繁荣发展时期。
我国古代的图书馆名称很多,如:府(西周的故府、盟府)、宫(秦的阿房宫)、阁、观(东汉的东观)、殿(隋代的观文殿)、院、斋(清代的知不足斋)、堂、楼(清代的铁琴铜剑楼)等。
我国古代的图书馆大体可以分为四个体系:(1)官府藏书、(2)书院藏书、(3)私人藏书、(4)寺观藏书。
近代的图书馆的产生。
近代的图书馆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使图书馆不再是特权阶层独享的东西,真正进入了劳动者的生活,因为工业生产要求工人有较多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图书馆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工人的劳动培训任务。
我国近现代图书馆是在西方文化传入后,不断发展起来的。封建藏书楼不断解体,而为公众服务的公共图书馆不断出现。1902年,古越藏书楼建立,1903年,在武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文华大学图书馆,1904年,湖北省和湖南省图书馆也相继建立。我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图书馆也于1912年对外开放。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1938年,我国各类图书馆达到了5196所,但到1949年,由于多年战争的影响,全国图书馆仅391所。
解放后,我国的图书馆事业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学和专业图书馆、其它图书馆等构成的图书馆体系。在跨越新世纪的信息时代,图书馆又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电子图书馆等新名词的出现和讨论,成为现代图书馆的一大景观。
世界上有特色的图书馆有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
我国殷代前就产生了文字,从周朝就有了专门的藏书机构。秦始皇时,在阿房宫设有“柱下史”负责管理图书。到汉朝,皇家的藏书机构已经有很大的规模,并有了藏书的整理和书目的编制。汉成帝时,建有“在禄阁”专门藏书,并命刘向、刘歆父子加以整理,编成我国最早的藏书目录《七略》。三国时,“秘书令”、“中书令”、“秘书监”、“秘书郎”、“著作郎”等官职,都是负责图书管理的。隋、唐、五代,我国的私人藏书开始发展起来。宋代,皇室藏书和私人藏书都有较大发展。皇室有“秘阁”、“龙图阁”等,民间私人藏书有著名的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和“嵩阳书院”。到明代,从《永乐大典》的编纂可以看出,当时皇室藏书的丰富程度,而民间也产生了如“汲古阁”、“天一阁”、“澹生堂”等一大批私人藏书楼。清代,民间的藏书活动日益普遍,皇室藏书则有著名的七阁:“文渊阁”、“文津阁”、“文源阁”、“文溯阁”、“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乾隆时,《四库全书》的编纂,也反映了皇室藏书的丰富情况。宋到清是我国古代图书馆的繁荣发展时期。
我国古代的图书馆名称很多,如:府(西周的故府、盟府)、宫(秦的阿房宫)、阁、观(东汉的东观)、殿(隋代的观文殿)、院、斋(清代的知不足斋)、堂、楼(清代的铁琴铜剑楼)等。
我国古代的图书馆大体可以分为四个体系:(1)官府藏书、(2)书院藏书、(3)私人藏书、(4)寺观藏书。
近代的图书馆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使图书馆不再是特权阶层独享的东西,真正进入了劳动者的生活,因为工业生产要求工人有较多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图书馆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工人的劳动培训任务。
我国近现代图书馆是在西方文化传入后,不断发展起来的。封建藏书楼不断解体,而为公众服务的公共图书馆不断出现。1902年,古越藏书楼建立,1903年,在武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文华大学图书馆,1904年,湖北省和湖南省图书馆也相继建立。我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图书馆也于1912年对外开放。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1938年,我国各类图书馆达到了5196所,但到1949年,由于多年战争的影响,全国图书馆仅391所。
解放后,我国的图书馆事业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学和专业图书馆、其它图书馆等构成的图书馆体系。在跨越新世纪的信息时代,图书馆又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电子图书馆等新名词的出现和讨论,成为现代图书馆的一大景观。
亚历山大图书馆曾是人类文明世界的太阳,它与亚历山大灯塔一起,是亚历山大城各项成就的最高代表。该图书馆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多年前它到底是什么模样却无人知晓。今人只能从历史文献的零星记载中了解,因为它甚至连一个石块实物也没有留下;而大量考古发掘似乎也无确凿线索。
亚历山大图书馆矗立在托勒密王朝时期图书馆的旧址上,俯瞰地中海的海斯尔赛湾。亚图的主体建筑为圆形柱体,顶部是半圆形穹顶,会议厅是金字塔形。圆柱、金字塔和穹顶的巧妙结合浑然天成,多姿多彩的几何形状勾勒出该馆的悠久历史。令人称奇的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亚图主体建筑都像是一轮斜阳,象征着普照世界的文化之光。在外围的花岗岩质地的文化墙上,镌刻着包括汉字在内的世界上50种最古老语言的文字、字母和符号,凸显了文明蕴藏与文化氛围的构思和创意。
中国国家图书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南长河畔,紫竹院公园旁。坐落在中关村南大街33号。国家图书馆1987年落成,总馆占地7.24公顷,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国家图书馆的主楼为双塔形高楼,通体以蓝色为基调,取其用水慎火之意。主楼采用双重檐形式,孔雀蓝琉璃瓦大屋顶,淡乳灰色的瓷砖外墙,花岗岩基座的石阶,再配以汉白玉栏杆,地上书库19层,地下书库3层,书库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设计藏书能力2000万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是中国的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旧称北京图书馆,一般简称“国图”。
裙楼分布在主楼两侧,并形成两个面积甚大的天井,天井内为花园,形成楼中有园的独特景致,裙楼地上5层地下1层,分布着图书馆的各个功能单元,设有各具特色的阅览室46个,其中开架阅览室23个,日均可接待读者六、七千人次。该建筑还曾被评为“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