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日,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就此在太原、长治、运城、忻州、临汾等地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虽然各部门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做了很大努力,但随着大学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人才招聘市场存在着的乱收费、虚假招聘等不规范行为,高校体制不完善,用人单位用人不尽合理,学生心态有待调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限制了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亟需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据有关资料统计,2007年山西高校共有毕业生13.21万人,比上年增加2.37万人,增长了21.86%,山西各级人事、劳动部门做了很大的努力,使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基本保持在了65%-70%的水平,但仍有4万余名大学毕业生未能实现充分就业,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以太原市为例,2006年,太原市高校本科毕业生共有30649人,其中已就业学生23832人,就业率77.76%,专科毕业生共有44999人,就业人数34699人,就业率为77.11%,到2007年,仅太原市小店一个区高校毕业生就达到32900多人,毕业生毕业时的“落实率”仅为49.2%(2007年7月数据)。另据长治医学院调查结果, 2007年该校毕业学生为1672人,就业率仅为59.3%。临汾调查队对该市五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五所高校今年共有应届毕业生5674人,平均就业率为76.79%,其中本科毕业生3776人,就业率78.54%,比上年降低2.28个百分点,专科毕业生879人,就业率为69.2%,比上年降低5.5个百分点,研究生301人,就业率73.9%,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上述调查数据显示,山西大学毕业生就业不充分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招聘市场存在着乱收费甚至虚假招聘等不规范行为
目前,由于体制不健全,人才招聘市场普遍存在着乱收费和虚假招聘等不规范行为,主要表现为用人单位变相收取考试费、培训费等方式,有些用人单位甚至违规收取数额不菲的押金,这就很容易给大学毕业生带来经济损失,加重毕业生求职负担,也影响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如接受调查的山西师范大学毕业生小关反映,她2008年2月到山西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应聘,该单位先后对其收取了考试费、培训费各100元,之后又被告知需要再交500元的工牌费才可以上岗,小关考虑再三之后选择了放弃。
此外,随着通讯网络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加快捷、高效的信息渠道,但由于政府难于全面监管,网上经常出现虚假招聘信息,使大学毕业生对网络招聘信息选择比较谨慎。据太原调查队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比较传统的现场招聘会仍是大学生择业的首选方式,在接受调查的50名大学生中,有52%的大学生选择了传统的求职方式,而学校推荐、经熟人介绍则分别为28%和22%,选择网上招聘的仅占18% ,使本应快捷、高效、不受地域限制的网络招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仍不完善
由于部分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成为制约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据太原调查队调查,从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就业率来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多在80%左右,地方性专科院校的就业率较低,特别是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山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仅有12.93% 、6.67%。从不同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文科专业如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及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等类别的毕业生需求量较少,就业率比较低,多在60%以下。
另外,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的局面。如长治医学院“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5.6%。
3、用人单位取才片面
在调查中了解到,一方面,用人单位片面迷信高学历,认为只有高学历的毕业生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接受调查的企业认为,招收低学历员工会影响本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一部分真正有能力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如临汾一家培训机构的负责人讲到,学历是他们选择人才最重要的标准,其次才考察应聘人员的综合素质,他们作为培训单位,是否有高学历的师资,对其招生效果影响很大。
4、学生心态有待调整
就业观念的不适应,使得有的大学生盲目跟随潮流,在大学生的择业意向上呈现出重机关、轻企业,重外企、轻私企的现象。在“择业时的考虑因素”选项中,太原调查队数据显示,92%的学生选择了薪金、福利,而个人发展空间占86%,比薪酬低六个百分点。多数学生不能根据实际进行就业目标的调整,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择业。
在被问到对薪酬的期望值时,临汾调查队数据显示,35%的毕业生希望每月拿到800至1600元工资,36%的毕业生选择1600至2400元,11%的毕业生希望每月可以领到3200元以上的工资,没有一位毕业生可以接受每月800元以下的工资,由此可见毕业生对月薪的期望值仍比较高。
三、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1、政府优化就业环境,规范引导双管齐下
一是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各类招聘活动的监管,规范招聘收费行为,严厉打击虚假招聘,为高校毕业生营造良好的求职环境。
二是加强网络就业市场建设,净化网络环境。积极推进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及网络化建设,建立就业信息网,建设用人单位信息库及毕业生信息库,强化其与省内外就业网站的链接功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可靠的网上就业资源。三是鼓励大学毕业生灵活就业,为从事个体经营、自由职业和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提供社会保险缴费和接续等服务,解除大学生中从事灵活就业的后顾之忧。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对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简化审批手续,并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扶持政策,同时为他们提供专门的创业培训,进行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跟踪辅导等服务,提高其创业能力。四是完善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措施。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贫困地区就业,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安排专项经费补贴大学毕业生到经济贫困地区的乡镇一级教育、文化、卫生、工商、税务、农技服务等机构和单位工作。
2、高校按需设置专业,完善学生就业指导
一是优化高等院校专业设置,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和控制招生规模。将一些社会需求量少的专业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协调下进行多校整合,集中优势力量提高教学水平。将计算机操作类等严重供大于求的专业,逐步缩减招生规模,将学生引导到社会急需的专业中。二是高等院校应在毕业生就业服务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加强就业队伍建设、开设就业指导课、认真组织毕业生实习活动、拓展学生就业基地,以节省学生的就业成本、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从而发挥规模经济的效应,节省全社会总的就业成本,提高就业效率。
3、用人单位全面考察,能力才是关键所在
一是用人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招收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的毕业生,改变唯学历是用的落后观念,注重发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依据不同岗位的需要,招收不同特点、不同学历层次的适用人才,避免发生“一部分高级人才浪费、一部分适用人才滞销”的局面。二是用人单位强化诚信意识,依法招聘、诚信招聘,按规定合理收取相关费用,最大限度降低毕业生求职成本和求职风险。
4、学生摆正就业心态,适应形势做出选择
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模式必然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大学生实现就业就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不断改变择业观念,跳出端“铁饭碗”才算就业的思维框框,适时进行就业目标的调整,积极开展自主创业,选择多种形式灵活就业。在校大学生也应树立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素质,而不完全是为了就业的意识,同时应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活动,积累实践经验,提高综合素质,为日后就业及早做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