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意见》中明确表示,要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是巩固和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那么此次,国家对高标准农田都有哪些政策需要实施?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任务
到2020年,全国将建成8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将建成10亿亩的高标准农田,以此来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到2035年,将通过持续改造提升,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提高,不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如何保障?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建设难度日益增大。同时,由于近年来人工和材料费用的不断增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本也在不断升高,迫切需要多渠道来筹集资金。建立健全的农田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迫在眉睫。
1、各地要通过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合理保障财政资金投入。
2、发挥政府投入引导和撬动作用,采取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来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地方政府有序的引导金融和社会资金来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
3、鼓励地方政府在债务限额内,发行债券来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4、完善新增耕地的指标调剂收益使用机制,土地指标跨省域调剂收益按照规定用于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省内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优先用于农田建设后再投入和债券偿还、贴息等。
三、如何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质量?
目前,农田的基础设施总体薄弱,部分地区由于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而导致地力下降,资源环境压力的持续加大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迫切需要大力的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提升耕地的质量,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
1、坚持统筹推进。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依据自然资源禀赋和国土空间、水资源利用等规划,科学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布局和内容,推进田水林路电的综合配套,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2、提高建设标准。综合考虑到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市场价格变化等因素,适时调整建设的内容和投资标准。在确保完成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对已建的项目区进行改造提升。
3、加强示范引领。开展绿色农田建设示范,推动耕地质量的保护提升、生态涵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改善等有机融合,提升农田生态功能。
4、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建设标准,确保建设质量。完善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网络,加强动态跟踪监测。推动用地养地相结合,加强后续培肥,防止地力下降。加强监管考核,督促地方落实耕地质量保护责任。
以上就是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最新政策内容,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不仅能够新增粮食产能,还能够提升农田抗灾能力。据评估,建成后项目区耕地质量一般提升1-2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约100公斤。在严重气象灾害年份,项目区的粮食产能稳定性水平明显高于非项目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