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既然是一粒种子,无论风把我吹到哪里,无论是荒漠还是戈壁,我都要顽强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抹绿色微不足道,但谁能不说它心里怀着春天呢?——题记
今年秋季开学,祝献东老师回到他阔别6年的桓谭小学。
祝老师是淮北市桓谭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刚届不惑的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工作已达二十个春秋。2007年,作为学校骨干,祝老师毅然报名参加了支教。从此,开始踏上了漫漫农村支教路。
我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6年的时间里,祝献东先后在梁庄小学、土楼小学和梁楼小学支教。他所走过的几所农村学校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个是那里师生的善良和淳朴,再个就是教学条件的落后和上班途中的辛苦。也就是因为这,让他2年的支教期加长再加长,成了全市名副其实的支教“专业户”。
支教第一年的一个冬天早晨,祝老师冒着严寒,骑车十几里来到学校。当他裹着一股寒气走进教室,许多学生赶忙迎上前去围着他。“祝老师,您冷吗?”“祝老师,您累了吧?”“祝老师,用我的热水袋暖暖手吧!”一张张仰起的小脸围成一朵盛开的向日葵。顿时,祝老师心中涌动的暖流融化了全身的寒气,回答孩子们的,是眼眶里的点点泪花。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油然生起:我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学校安排祝献东带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接到任务时,他觉得凭着自己的业务实力和努力,带个二年级数学没有一点问题。一个月后的中心校数学比赛,他带的这个班学生平均成绩在十所小学里倒数第一。面对这次失利,祝老师心中一点儿不服气,他相信自己的学生,更相信自己的教学能力。他一边向本校的老教师请教、研讨,一边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慢慢地,祝老师发现农村学生和城里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孩子们一是不愿提问题,二是不敢提问题,三是不会提问题。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也没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知己但不能知彼,结果自然是事倍功半。于是,祝老师及时地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法,为学生量身设计教法,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能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过一年的努力,祝老师教的这个班,学生学习成绩从最初的倒数一跃进入前三。
班里有位男生突然一连几天都不来上课,家里电话也联系不上。祝老师心里非常着急,经过多方打听,才了解到原来该男生入学晚, 14岁了才上五年级。再加上家里生活条件比较差,学习成绩又不是太好,爸爸正要带他出外打临工。得到消息后,祝老师当天就去了他家,与男孩的父亲进行了推心置腹地交谈,指出这个时候让小孩辍学出去打工,会误了孩子一生,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也是国家法律所不允许的。最后,孩子被祝老师带回了校园。
梁楼小学是地处偏远,多数是留守儿童。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城里的孩子家家吃着团圆饭,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出去游玩,而那些留守儿童却独自守在家里,缺少欢乐和温暖。看到此情此景,祝老师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为让留守儿童在节日里也感受到家庭的欢乐,祝老师提出“把留守儿童带回家一起过节”的想法,得到校长的支持和全体老师的一致赞同。在他的带动下,每年重大传统节日和法定假日,学校教师纷纷把自己班里的留守儿童带回家,快快乐乐地吃上一顿团圆饭,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梁楼小学校长董之美说:“祝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学校,但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关爱已经成了我们学校的传统,我们一定要继承好、发扬好!”
我没把自己当外人
在梁楼学校支教期间,祝老师没有觉得自己只是个支教老师、是个“流水兵”。该校为采煤塌陷周转学校,条件比较差。为了孩子们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向学校领导提出打造“花园式校园”的建议。不但自己精心制定方案,为了节省开支,他和本校的男教师主动承担起施工任务。整整一个半月,他和同事们不计报酬,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日,为学校修建了漂亮的花园和池塘。人黑了,脸瘦了,手上磨出了血泡。但看到全校师生在这花团锦簇、景色宜人的校园里生活、学习,祝老师脸上写满了开心。
近年来,学生溺水,学生触电,学生车祸,学生受侵害恶性事件频发,农村留守儿童更成了弱势中的弱势。为了学生的安全,祝老师在假期前精心筹划开展了“安全伴我在校园,我把安全带回家”主题教育活动。活动设计形式生动活泼、针对性强、参与面广,得到家长的高度称赞。相山区教育局也把他们的成功做法在全区学校进行介绍、推广。
多年来,祝献东把整个自己完完全全地置身于农村学校、农村家庭和农村孩子之中。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他为学校组织了多项有实效、有意义的大型活动。他认为对留守儿童的物质资助和精神呵护是需要的,但更需要的是孩子们自立自强的意识培育,是自我防护和自我管理。这个靠什么,当然要靠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技能。为此他带领组织了“我在家、我做主、留守儿童生活技能大比拼”。
为避免让留守儿童们成为“理所当然”的受助者、被保护者,他和同事们每年都组织“留守儿童奉献社会”系列活动。活动中让孩子们懂得,社会上还有比他们更需要关心的人、让他们懂得知恩图报,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克服自卑。
也因此,祝献东所支教的梁楼小学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多次在《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安徽教育网》等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他在实践中所探索出的成功经验,成为相山区留守儿童管理工作的强大动力源。
我帮别人自己更快乐
“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不崇高”。祝献东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自己做人、做事的座右铭。
学校有位五十多岁的郭教师,性格内向,平时总是独自一人,不愿和同事交流。祝老师觉得她心里一定藏着事,就有事没事主动和她聊天。慢慢了解到,她丈夫身体不好,没有工作,两个女儿正在读大学,家里还有老人,负担很重,全家的负担都扛在自己的肩上。祝献东老师了解了这些后,经常和她谈天说地,给她鼓劲加油,时常买一些油、牛奶之类的,在生活上也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慢慢地郭老师变得开朗了,也爱说话,工作也有劲头了。校领导和同事知道后,也主动地向郭老师伸出了援助之手,让她感受到了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也明白了同事之间也有真情在。
祝献东的父亲是参加过珍宝岛战役的老战士、老干部。老人家从小教育他,无论能力大与小,都要做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处处想着自己的人是没有出息的。祝献东不善言辞,但他能把答应的事一做到底。去年教师节表彰优秀支教教师,学校首先推荐他,但他婉言谢绝了,他说:“学校来的支教教师都很优秀,再说,他们比我年轻,给他们多鼓励,意义更大!”
祝献东家里孩子小,有4位老人需要照顾,自己一直患有严重的痛风,有时要连续打吊针一个礼拜。这都是6年后的本次报道组稿时才知道的……(特约通讯员: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