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宿州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三月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7
第一节 “十一五”为加速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7
第二节 “十二五”是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 11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6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6
第二节 发展目标....................................................................... 18
第三章 构建新型工业体系 提升产业竞争力................................ 21
第一节 发展煤电化产业基地.................................................... 21
第二节 打造轻纺食品产业基地................................................ 24
第三节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7
第四节 优化工业组织结构........................................................ 31
第五节 加快园区载体建设........................................................ 34
第四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科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6
第一节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36
第二节 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 38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9
第五章 促进服务业大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提档升级.................... 43
第一节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 43
第二节 拓展生活性服务业........................................................ 46
第六章 加快城镇化进程 提升发展承载力.................................... 49
第一节 全面优化空间布局........................................................ 49
第二节 率先发展中心城市........................................................ 50
第三节 提升县域发展水平........................................................ 52
第四节 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54
第七章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发展支撑体系............................ 55
第一节 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56
第二节 城市基础设施............................................................... 57
第三节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58
第四节 能源基础设施............................................................... 59
第八章 深化改革开放 为加速崛起提供动力................................ 60
第一节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62
第二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62
第三节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65
第九章 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兴市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67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67
第二节 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69
第三节 加强人才引进与开发.................................................... 71
第十章 建设文化强市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73
第一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73
第二节 繁荣文化事业............................................................... 73
第三节 发展文化产业............................................................... 75
第十一章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77
第一节 节约利用资源............................................................... 78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 79
第三节 发展循环经济............................................................... 81
第十二章 实施民生幸福工程 全面建设和谐宿州........................ 84
第一节 实施创业就业工程........................................................ 84
第二节 实施卫生健康工程........................................................ 85
第三节 实施安居宜居工程........................................................ 86
第四节 实施社会保障工程........................................................ 87
第五节 实施平安祥和工程........................................................ 89
第六节 实施和谐村居工程........................................................ 90
第十三章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92
第十四章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93
第一节 加强规划实施组织保障................................................ 93
第二节 加强规划实施机制保障................................................ 93
第三节 健全规划实施政策保障................................................ 94
第四节 加强规划实施项目保障................................................ 95
《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本次规划根据《中共宿州市委关于制定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行编制,系统总结 “十一五”规划期间宝贵经验、突出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十二五”时期我市所面临的新形势和客观新环境,阐明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发展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宿州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 “十一五”为加速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规划期,是宿州调整思路,积聚实力,全面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的重要准备期。市委、市政府紧紧依靠和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新一轮经济增长机遇,围绕“两个跃升,一个崛起”奋斗目标,以“两区两园”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工业扩张、城镇扩容、农业提升三大战略,努力克服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不利影响,成功地应对了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发展压力,摆脱了国民经济低速低效运行状态,进入快速发展期。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三个百亿元台阶,达到650.3亿元,年均增长11.5%左右,高于“十五”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700美元,实现了经济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双翻番。财政收入连跨三个10亿元台阶,达到43.2亿元,年均增长26.4%,高于“十五”14.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48亿元,是“十五”的3.8倍,年均增长36.7%,高于“十一五”规划指标11.8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平均保持两位数增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显著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二次产业增加值于2008年首次超过一产增加值,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40.5:24:35.5调整为2010年的27.9:37.9:34.2,其中二产提高了13.9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起到了决定性的拉动作用。工业扩张战略效果显著,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893户,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40户。工业化率达到33.2%,对经济的贡献率超过45%,标志着我市已进入加速工业化进程的新阶段。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煤炭能源、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73%。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业提升战略成效显著,粮食生产连续六年丰收,农业产业化、农机化综合水平保持全省领先,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开局良好。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全市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城镇扩容战略顺利推进。经济开发区、埇桥循环经济示范园和汴河新区的建设使城市发展空间快速拓展,市区建成区面积由五年前的30平方公里扩大到50平方公里,人口由34万人增加到50万人,中心城市经济承载能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三城同创”成效明显,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率上升到35%,五年提高10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主城区为中心,四县县城为骨干,各重点镇、中心镇为补充,分工明确、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
交通区位优势快速提升。实现通达皖、苏、鲁、豫四省省会公路高速化,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凸显。京沪高铁、宿淮铁路、泗许高速、徐明高速、济祁高速工程进展顺利,郑徐客运专线、宿州-淮北-徐州城际铁路开工在即。市级道路建设总投资约9亿元,改建总里程约650公里,新增二级公路约320公里;100%的行政村通达农村公路,建设维护累计完成投资预计超过13亿元,市域交通综合路网体系初具规模。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批自主创新的骨干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1家、高新技术产品53项,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全市共申请专利1202件,专利授权量672件, 分别比“十五”期间增加了207%、159%。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10项,获资金支持4000余万元。81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审定)并登记,获市科技奖励项目38项,获省科技三等奖11项。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成运转,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科技部验收。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外事活动取得突破进展,分别与美国奥克兰市、墨西哥阿坎巴罗市缔结为友好城市。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五年累计落地项目3300多个,实际到位资金855亿元,连续多年居皖北六市前列。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腐蚀控制大会、中国宿州灵壁石国际文化节、黄淮海地区农资博览会和中国果蔬加工砀山论坛,展示了对外开放新形象。新一轮机构改革深入推进,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国企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全市142户国有和集体中小企业进入改制程序,完成改制62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占经济比重不断提高。农村综合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扩权强镇试点顺利开展,农村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试点走在全省前列。
民生改善富有成效。33项民生工程进展顺利,累计投入财政资金65.5亿元。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669元和4766元。累计新增就业14.1万人,再就业下岗失业人员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7.35%,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达到100%,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综合覆盖率均达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7‰。
和谐社会全面加强。扎实开展“四民”活动、“四企”活动和“四型机关”创建活动,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市场专项整治深入推进。教育事业、文化事业、卫生事业、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水平、身体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十一五”期间是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的五年,是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主线的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的五年,是全面稳步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五年。“十二五”时期,我们已具备加速崛起的坚实基础。
第二节 “十二五”是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
在后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气候和能源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在恢复后将逐步进入新一轮增长。尽管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新兴产业、深化改革、鼓励民间投资、自主创新、统筹城乡、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等一揽子重大战略将加快实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
宏观政策向好的机遇。国家将改善民生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我市争取更多政策支持,构建符合农业大市、人口大市特点的民生保障体系。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有利于我们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国家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有利于我市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加快扩大投资规模。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一批具体支持政策将陆续出台,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强化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建设,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有利于我市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承接和融入的机遇。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加速向中西部纵深腹地转移,有利于我市发挥综合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高铁经济走廊”加速构建,有利于我市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加快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和中原文化经济圈。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拓展,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进程开始提速,中原文化经济圈东向发展迫切,我市区位优势得到极大的提升。
皖北发展战略地位提升的机遇。省委、省政府把加快皖北地区发展作为与加快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发展并行的三个战略重点之一,把加快皖北发展作为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和战略支点,已经并将继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以更大的力度推动皖北地区加快发展。
从发展内生因素看,我们同样具备加快崛起的比较优势:
充沛的资源优势。充沛的农业和矿产资源有利于我市发展资源加工型产业。煤电资源有利于我市重点培育煤电化产业集群,引进战略性煤化工项目,发展载能冶金工业和建材产业。土地资源优势为统筹我市城乡发展、推进工业化提供了空间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将转化为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劳动力要素。
优异的交通区位优势。宿州地近沿海,背倚中原,是贯通华东、华南、华中、华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现有京沪铁路、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合徐高速、四条国道和九条省道,交通十分便捷。京沪高铁、宿淮铁路、郑徐客运专线、泗许高速、徐明高速、济祁高速、新汴河航道等诸多水陆交通干线已开工建设或即将开工建设,我市综合交通优势将进一步提升。
自身的综合优势。“十一五”以来,我市投资强劲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快速增加,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陆续建成,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在金融危机的洗礼下,我市近年经济年均增速仍超过12%,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市委、市政府加快 “两园两区”平台创新建设与开发区扩区、申请筹建省级开发区等工作,将为承接转移提供载体平台。随着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加快集聚,产业发展基础和要素吸引效应持续增强。全市人民干事创业、渴望发展的内在动力已经形成,我市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日益凸显,发展潜能将进一步释放。
在把握机遇和找准自身优势的同时,也要认真分析未来五年面对的诸多的挑战:
宏观环境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都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国内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十二五”时期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宏观政策的灵活性更加难以把握,我市的发展面临着形势更加多变的五年。
产业基础薄弱。我市产业链条发展不完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发育缓慢,地区资源加工整合与优化提升的能力相对较低。高技术制造业处于起步阶段,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偏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待提高。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城市化带动服务业现代化的良性循环格局亟待形成。
外部竞争激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已上升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合肥经济圈迅速壮大,积聚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省内资源型城市发展咄咄逼人,全省加快发展的态势明显;淮海经济区苏北、鲁南、豫东南等地区发展呈现蓬勃态势。在有限空间下,各地围绕生产要素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结构调整难度加大。我市工业化水平明显滞后,具有重工业比例不断增高的鲜明特征。与此相对应,我国经济增长的条件和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要求更加紧迫,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这就决定了我市产业发展既迫切需要上规模,又要积极应对优化结构的双重挑战。
和谐发展要求更高。我市历史欠账较多,公共服务供给相对不足。随着工业化加速推进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城乡、就业、收入水平等各种社会矛盾更加突出、相互交织,需要我们更加注重民生问题,实现强市与富民的有机统一,加快共建共享。这对政府统筹发展、驾驭发展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纵观全局,“十二五”时期将是宿州机遇大于挑战的战略机遇期,是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准确把握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